眾多思維活動中,「聽力」集結了極其複雜多層的心理活動,包含有辨認、推測、聯想等能力,並且需要在瞬間完成。這也是聽力教學的難點,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
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模式 — 播放錄製好的對話,接著要求學生根據該對話正確回答預設的問題,並檢查答案 — 實際上只是測試聽力技能,並不能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英語聽力技巧或提高他們的理解力。
教師們應按不同的年齡層及目的去設計與建構英聽練習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語言認知能力,讓他們從單項綜合的活動,藉由一環扣一環的設計,一步步掌握到使用英語的能力。當然教師要清晰明確自己的角色並非錄音設備的操作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透過提問、觀察等多種途徑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如: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緒是否焦慮、訊息接收是否困難,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重要的是,師生之間要增強互動,使學習任務更有效地達成。
聽力教學需同時結合兩大原則:泛聽(Extensive listening)和精聽(Intensive listening)。「泛聽」訓練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理解,這樣就能抓住主旨大意,學習到談話內容;「精聽」則要求重複與模仿,不僅要聽懂大意還要了解細節,在聽的同時也可藉此強化口說的訓練。
英語聽力訓練一定要做到循序漸進,每次練習不能介紹太多新的單字;文章內容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選擇短篇的對話課文、歌曲,也可以用故事形式讓學生熟悉故事內容,再閱讀故事的對話,最後再集中聽力訓練。聽力跟閱讀都是接收型技能 (Receptive skills),因此教學及訓練方式頗為類似,建議以三個基本階段進行:聽前活動(Pre-Listening)、聆聽中(While Listening)和聽後活動(Post-Listening)。
聽前活動(Pre-Listening):激發興趣
聽前一定要幫學生準備好迎接正式內容,讓他們更容易聽懂,從而獲得信心及成就感。
1. 聽前活動要啟發學生聽的興趣
透過討論相關主題,提供學生在聽力活動中所需要的背景資料及新詞彙,讓學生更了解內容及引發興趣。要注意的是,如果預教太多詞彙,可能產生學習焦慮,學生易覺得聽力太過困難。
2. 利用圖片和多媒體素材
教師應該多利用圖片、網路影片等教學輔助工具,刺激學生的視覺,引導學生對內容猜測與聯想,搭配啟發性提問,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試著勇於表達。
聆聽中(While Listening):促進理解
正式課程時可利用 Top-down 和 Bottom-up 的兩種聆聽方法,促進學生英語聽力理解力。當我們使用背景知識來理解我們正在聽的內容時,就是 Top-down 的方式,例如:辨認主題、預測後續發生的事件等,較適合程度較好的學生;另一方面,Bottom-Up 透過逐字理解語言的方式,專注於尋找特定的細節,例如:填空練習、聽寫等,比較適合初學者練習。
聽後活動(Post-Listening):延伸反思
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反思聽力練習並建議結合其他語言技能(口語、閱讀、寫作) ,有助於鞏固學生大腦收到的資訊,也可以角色扮演、遊戲、朗讀訓練等活動刺激學生多元使用英語。
結論
教師可借助教學設計大幅度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語言發展。聽力課的教學看似被動接收,但更要以學生為中心,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知能等變動,通過由淺入深的活動來培養其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接下來筆者會陸續為大家深入討論適合「學齡前」、「國小」和「國高中」的聽力教學及活動設計,敬請密切關注。
更多 Kacie 老師好文分享:
作者簡介│Kacie Ma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 英檢考試口試考官
- 17 年以上教學經驗
- 現任英語補習班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