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前線直擊】 英語實習老師眼中教育的力量

Why Read This?
還記得剛入教職的初心嗎?第一次從學生到教師身分的轉化,當時候的心情是不是既興奮又怕受傷害?初入教學現場的新手老師,有著滿滿的教學熱枕,但也相對缺乏教學經驗,來看看實習老師林沂平 Peggy Lin 是如何邊教邊調整,從她的觀察中可以看見不同的教學新視野喔!

「教育可以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

這樣的一句話看似簡單,但背後代表著許多許多對教育的堅持與熱愛。雖然筆者在大學就讀英語教學系,也修習了專業教育學程,還是對於教學現場感到陌生,也不甚清楚自己對教育的看法。課堂中絕大多數都是理念上的知識,即使會有教授分享上課的經驗,但對於沒有實際教學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常常都是紙上談兵。

因此,為了增加自身實戰經驗,在校期間透過系上舉辦的英語營隊,筆者從手足無措到有勇氣與自信站上講台授課,慢慢的發展出對教學的熱愛,也更喜歡教學中的自己,而這也促使了想要更突破自我的決心。

(左方黑衣者為作者,參加英語營隊實景照)

透過英語教學|展現更多教育力量

回顧過往所帶領的英語營隊,皆位於雙北地區,所遇的學生也多為都會區的孩子。大四上學期,因緣際會下,加入了由教育部主辦、臺師大英語學系陳浩然教授主持的「夜光天使計畫」,成為了計畫中的英語學伴,透過遠距英語教學與線上互動的陪伴,協助偏鄉地區學生提升英語能力。當初報名此活動,除了希望用自身小小的力量,一同拉近城鄉的教育落差,也想藉由大不相同的教學環境促使自己走出舒適圈,驗證所學,提升教學能力。

(圖為筆者線上教學實景照)

藉由多次營隊與偏鄉學伴的經驗,我發現教育可以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在此之前,筆者享受於教學帶來的成就感,琢磨的多半是教學設計上的功課。但隨著遇到的學生越趨多元,有些甚至極為排斥與抗拒「學英語」這件事。畢竟在他們當下的生活環境中,英語並不是「必需品」,所以學習動機非常低落。而營隊和學伴的課程設計與學生互動,令人體認到教學之中,「我」的教學用功應該要放在將學習內容包裝進一個有趣、且有學習意義的情境中,目的是引起學生「他們」的學習動機,而這才「可以」發揮教育真正的力量。

實際教學後|超越理論調整出適用的教學方式

這些經驗也讓筆者有機會審視一路以來的教育學程修習歷程,課堂中教授提過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如:活化課程安排、創造學習的正向歸因、強調課程或學習內容的實用性、了解學生的想法與學習上的困難、適時鼓勵與讚美學生……等。這些理論上的知識,應用於營隊和學伴的課程時,絕大部分皆可行,但在實際執行上,有些部分會需要更多調整。比方說,因應課程活化,安排繪本聽讀並搭配小組遊戲的方式,對於練習單字與文法的應用,比起純粹介紹新單字與句型,學生確實更願意投入課堂;然而,全部使用遊戲來引導課程,可能會使孩子過多關注於享受娛樂,降低學習專注與企圖心。所以在課程設計中,也需加入一些能連結到教學目標的挑戰元素,使其能更深入思考所學的內容。

結論

營隊與學伴的活動,帶給我的不僅僅只是實際教學的機會,更提供機會去反思自己於師培課程中的所學,該如何應用於真實的課堂上。這也許便是教育的力量,讓學習者與教學者都能有所收穫與精進。下一篇文章中將分享在活動中對於不同環境的學生,筆者自身的收穫與體悟,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林沂平 Peggy Lin

  • 就讀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
  • 110年 中山國小 寒假英語營 營隊教師
  • 教育部夜光天使計畫英語學伴
林沂平 Peggy Lin

作者 林沂平 Peggy Lin

更多文章來自 林沂平 Peggy Lin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