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首篇文章中提到:「閱讀」在英語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學生如具備「閱讀理解力」,轉換文本時,不需依靠老師就能獨立完成閱讀歷程。這種可遷移的能力,即是核心素養。
多數臺灣學生傾向依賴老師灌輸知識,並以獲得高分作為學習成效的指標。然而,英語閱讀理解不等於「記住更多英語知識」,也絕非「單字、文法的疊加」。教師的任務不僅是餵食知識,而是為學生搭建學習鷹架,強化其閱讀策略。
如何設計英語閱讀課才能培養學生可遷移的核心素養呢?
以下提供三項參考原則:
一、教材內容的呈現「情境化」
英語教學固然要教語言知識,但並非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是要將之轉化為聽說讀寫等技能,並提供實用的情境讓學生精熟運用。
108 課綱強調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因此許多教材會提供適當情境,讓學生演練以往較為機械性的練習。例如:教「分詞構句」時,不只是提供反覆的改寫練習,還可提供對話情境或故事情境,讓學生在精熟句型之外,也能了解分詞構句的應用場合,以及它具備的語用功能。學生才不會「為了用而用」,導致寫出生硬的文句。
二、「多角度切入」讓學生透過口說或書寫表達自身想法
藉由「多角度切入」讓學生在多元的學習活動中,展現自己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提升課堂參與。舉教材中常見的「塑膠議題」(plastic pollution)為例,學生除了閱讀文章、學習單字和句構外,建議教師採取短片拍攝、以不同視角撰寫一封信給製造塑膠廢棄物的人類、進行一週減塑英語紀錄……等活動,提供表達想法的多元管道,讓學生統整所學的單字、句構、與文本內容,達到實際應用與有意義的溝通目的。
三、閱讀策略「融入提問」,且涵蓋不同層次
將提問融入閱讀策略就像拼圖,不同層次的提問帶來不同層次的思考,而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就在提問的循循善誘中,一塊一塊拼湊起來,最終對於文本有較廣且深的理解。此外,利用提問幫助學生學習閱讀策略,也是「給魚吃不如給釣竿」的概念,當轉換文本,學生就能運用閱讀策略拆解,對理解陌生文體有信心,也比較不會被生難字擊倒。
範例
以 Women Who Changed the World 為例,此讀本介紹了十位改變世界各領域的女性。
★ 閱讀前:Before-reading questions(如下圖)能幫助學生「預測」讀本內容,以及將「讀本主題」與「學生個人經驗」產生連結。
★ 閱讀中:針對章節設計的 During-reading questions,涵蓋了不同層次的提問。如:Chapter One 的問題(如下圖)幫助學生透過「擷取訊息」掌握重要細節。
而想完整答題 Chapter Nine 第 1 題(如下圖),學生必須融會貫通全文,並歸納 Billie Jean King 有哪些事蹟,讓她能提昇女性運動員的地位。此為「統整分析」能力。
★ 閱讀後:利用讀本提供的 After-reading questions(如下圖),讓學生練習「省思評鑑」。
無法直接從文本找到答案的提問屬於非常重要的後設認知練習,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前,閱讀後」自己在事實、觀點、價值判斷上有什麼轉變或成長。
素養導向英語課程示範
以 Naoko: My Japan 為例,作者以日本中學生 Naoko 生活故事,帶領讀者認識日本。
教學步驟
1. 利用封面圖及書名預測讀本內容(如上圖)。
2. 用正文開始前的多張圖片(如下圖)詢問學生對日本的印象或旅遊經驗,作為與學習主題的連結。
3. 以讀本中 Before You Read(如下圖)涵蓋文法、寫作、字彙、口說等練習,讓學習活動多元且全面。
3. 閱讀每章時,建議將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意與組織架構,不宜做過多的文法分析,以免中斷學生的閱讀歷程,讓他們失去閱讀興致,或誤以為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文法。
4. 而章節之後的 After-reading Activities(如下圖),可再次確認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並複習相關語言技巧。如要運用口說或書寫活動,可在課堂中分組討論,除了訓練團體溝通,也能鼓勵學生思考與發揮創意。這些問題也很適合做為課後個人作業,延伸課堂上所學。
總結
本文分析素養導向的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並以坊間的英語讀物為例說明實施閱讀教學時的步驟,希望藉此讓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跳出「我教你學」的傳統模式,鼓勵學生拿起釣竿,成為主動思考的閱讀者。
(封面圖片出自 Freepik)
更多廖婉雯老師的好文分享:
作者簡介│廖婉雯
- 現任臺北市立大直高中英文科老師
- Apple 傑出工作教育者、Google 認證訓練講師
- 109 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創新教學工作創新教學獎》 高中教師組優選
- 2021 年 LTTC 素養導向英語評量命題徵選高中職組佳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