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前線直擊】 專業經理人帶你探索 ELT 新趨勢(數位教學篇)

前言
隨著全球疫情下「停課不停學」的趨勢,數位教學似乎被點燃般興起,讓我們跟著資深專案經理一起觀察中韓兩國在數位教學上的發展。重要的是,從這些觀察中看見臺灣的好,也能學習他人的優,一起為 ELT 更進一步的努力。

(圖片出自 Freepik

南韓—嘗試與機器共舞

2015年2月,紐約時報以「唯一真正信任的夥伴」(The Only Partner He Trusts)為題,報導了臺灣編舞家黃翊與機械手臂「跨界」共舞之作《黃翊與庫卡》。

如果教學也是一種藝術表現,有沒有可能老師也能與機器共舞?又是什麼機器可以與老師共舞? 在之前赴南韓的參訪中,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也許不是最完美,卻看到對未來的想像。

參訪中,某出版社與補習班共同實驗新型態的課程及教學方式,結合「AI 語音助理智慧音箱」(Smart Speaker)在課堂上與老師一起合作教授課程,就像黃翊與機器手臂共舞一般。這新型態的課程及教學方式組成包含了:老師、AI 語音助理智慧音箱、紙本教材、學習管理系統、電子書及電子白板等。

然而,教學數位化導入過程中,最令人卻步的應該是對硬體的投資,以及老師的角色定位。這家開發商在設計時即掌握幾個原則:不取代老師、不大幅改變教室的環境及設備,同時讓學習者在課室以外的時間有更多接觸及使用英語的機會。

在課室裡,老師仍然扮演講解的角色、教授語言知識,讓 AI 語音助理智慧音箱介入語言練習活動(任何與口語練習相關的活動)。記錄所有學生的語音資料,並與系統的語音資料庫比對,加以評分。科技不再侷限於資料的收集,更被設計到所有的教學流程中。當然學生也因新鮮感而產生了學習動機,與智慧音箱的互動頗為積極(如下圖)。

(圖說:課室中間桌上即為 AI 語音助理智慧音箱)

這套系統設計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學生在家也可以透過與 AI 語音助理智慧音箱的互動做複習,宛如將一位外籍老師帶回家。也可視為翻轉教室模式的延伸,學生在家先預習課程內容,老師根據後台的資料重新規劃教學的重點(如下圖)。

(圖說:學生可個別或在家使用 AI 語音助理智慧音箱互動學習)

筆者心裡話 實際觀察教室內課程執行的情況後,筆者認為最大的考驗是人機互動是否流暢?教室管理是否得宜?當學生對機器不再感到有趣時,要如何延續學習動機?系統與機器的功能被定位是 solution 還是 reinforcement?這些都有待時間來觀察。

中國—偏重數據收集

前篇文章分享,中國是一個政策強力主導,且高度資本化的市場。因此,教育產業發展也有別於其他亞洲國家,以大躍進的方式直接進入以科技驅動教育的階段,各種運用科技的營運模式不斷推陳出新,AI 的技術更被廣泛地運用在教學及行銷層面。

中國近年來,雖然線上一對一、一對多英語教學課程正蓬勃發展,但培訓機構(補習班)仍是主要的學習場域。由於每位學生的學習步調緊湊,放學後不斷穿梭在各種語文及素質(非學科)培訓機構之間。因此,就有了盡量延長課室外學習時間的需求。拜科技所賜,各種平台、APP、小程式滿足了這些需求。

學生可以透過上述的線上工具進行錄播課程(外師錄製的教學影片)、課後練習、語音評測、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等的行動學習。所有學習歷程會經由平台紀錄彙整,教學者再根據數據的反饋給予學生必要的輔導。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中籍老師的角色被重新定位,變成一位 facilitator 或 coach。這種「雙師制」同時解決了外師的短缺,以及中師在英語上的限制。

由於重度倚賴科技,除了線上學習開發商的投入外,也不難理解為何較具規模的培訓機構會設有專責的資訊部門,依照獨家的課程規劃,負責與校內老師根據教學流程設計研發教學系統及工具,如此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教育產業中持續維持競爭力。

筆者心裡話 就個人的觀察,中國對教育科技發展有以下的特色:

1. 特製的數位 / 互動教材內容掌握能力要高;2. 對於網路技術應用於營運的能力要強;3. 行動網路、社群經營的產品思維要強、要快。就這次參訪的過程中似乎也感覺 AI 及互聯網運用於教育的目的似乎比較偏重透過線上的各種學習活動來收集數據資料,透過數據資料的分析達到個人化學習及適性教學的目標。但個人在南韓參訪的體驗似乎又有些微的不同,但以中國在科技的發展的速度及創新能力,或許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當下,又有了一個全新的模式產生也說不定。

臺灣—引發學習動機

地點回到台北,與一位年輕英語教師有了一段關於英語教學數位化的對談。在談話中,對運用科技有了不同的省思。

這位老師曾在海外研修教育科技,在教授英語時,會「適時」運用數位科技,例如:以線上遊戲來做英語閱讀理解及資訊歸納;用 APP 工具讓學生參與製作字卡、設計題目、做成果發表等等,目的在於讓教學活化、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同時達到課程的目標。

「適時」是他的 keyword,對他而言,教育科技不等於學習管理系統,它只呈現了結果。因為,重點如何在不同的情境及機會中,運用不同的數位工具而達到教學及學習的最佳效益。對老師而言,究竟是害怕被數位工具取代,還是視數位工具為一個機會,讓自己教學可以更加靈活有效?他進一步說明,在使用數位工具前,更重要的是資訊科技認知及素養(digital awareness & literacy)的建構,如此方能正確的使用數位工具,以及解決隨之而來的各種數位落差、學習落差、學習態度、教室管理等問題(例如:數位工具使用的時機及時間、如何管理學生因使用數位工具產生的過度興奮感,畢竟學習是無法靠興奮感來完成的!)。

筆者心裡話 與老師對談後,花了許久時間沉澱思考,各產業從「數位化時代」躍升到「智慧化時代」,臺灣語言教育產業的下一步又會走到哪裡?或許這正是另一個敦煌可以與各位老師一起探索前進的新起點。

 

更多鄭正懋 Joseph Cheng 經理好文分享:

【CC 前線直擊】 專業經理人帶你探索 ELT 新趨勢 (上)

【CC 前線直擊】 專業經理人帶你探索 ELT 新趨勢 (下)

 

作者簡介 │ 鄭正懋 Joseph Cheng

  • 敦煌書局專案經理
  • 多年浸潤於英語教學產業、出版及趨勢觀察經驗
  • 終身志為英語教育奉獻的長工
 
 
鄭正懋 Joseph Cheng

作者 鄭正懋 Joseph Cheng

更多文章來自 鄭正懋 Joseph Chen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