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診療室】說不出口的 “口語表達教學” 難題

在語言學習 4 大技巧裡,口說能力算是較不易直接看到成效的技能。一般的教學活動也容易讓老師們有『學生們都能流利回答,口說能力應該就能與日俱進』的錯覺。透過教學診療室的動指調查,可發現老師們對於英語表達教學課上從內(擔心自己的口語能力不足)到外(學生的困難不一)的擔憂。

到底學生的口說能力,在每日教學制式的 Q&A 之外,還能如何全方位訓練呢?

何以『難開口,口難開』?

我們先來弄懂,何謂 “口語溝通能力” 的定義。根據牛津字典 Communication is defined as, “The activity or process of expressing ideas and feelings or of giving people information”。不難看出,口說包含了表達想法及給予他人所需要的資訊。基本上可從三個指標來判讀一個人口語能力的展現,也是老師在進行英語口語表達教學時可依據的方向:

  1. 溝通時表達內容的準確度 (accuracy):大致上是指說話者的用字遣詞、文法和發音的準確度。
  2. 對談之間表達的流暢度 (fluency):是否能夠暢行無阻的對應,不讓溝通中斷。
  3. 溝通時所使用詞彙與結構的深廣度或複雜程度 (complexity)。

口語表達之所以困難來自於:

  1. 口說是一種思考與聽力理解的即時回應,因此並無太長的醞釀時間。如果無法準確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涵,溝通就會受到阻礙。
  2. 發音的掌握及對口音的適應常會造成溝通是否能進行順暢的關鍵,但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反覆訓練。
  3. 字彙量及語法結構的精熟需要時間的累積,較不易看到立即的效果。
  4. 口語能力通常搭配著說話者的自信,然而自信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映照,較無法被短時間訓練出來。

職場亮點起於口語流暢力

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聽力、閱讀力或是寫作能力,大概都得費點兒時間。但是,口說能力可能輕易地聊上幾句就能看出端倪。一般來說,在職場上及日常生活中,需要口語能力的機會多半大過於閱讀或寫作。因此,如何協助學生們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奠定口說的基礎與強化溝通無礙的表達能力,一直是英語老師們規劃課程的目標之一。我們可以如何於每天的教學中落實呢?下面有幾個面向老師們不妨參考一下:

1. 口語能力訓練與思考力的延伸密不可分

Teacher: Jack, how was your weekend?

Jack: Not bad!

Teachers: OK. How about you, Jessie?

這樣的對話其實還蠻常出現在教室裡。我們不難猜測,老師詢問學生們『週末如何?』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開場』而非出自於真正想要知道而產生的溝通。這樣的對話久了,學生們便會習慣以這種方式來應用於真實生活中的應答,然而這樣的回應方式極容易讓溝通無法持續。我們看看下面這一段的對話有何不同。

Teacher : Jack, how was your weekend?

Jack: Not bad!

Teacher : Not bad? Something interesting must’ve happened.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it with us?

Jack: Ummm. I went out with my friends.

Teacher: That’s nice! Tell us more, like where you went, what you did and what you enjoyed most. I’m sure everyone here in the room would love to know more.

Jack: First we met at Taipei Main Station because it was an easy place for everyone to get to. Then, we sorta discussed and decided to go to a new restaurant to try some food we had never tried before…

這位老師很明顯地在與學生對談的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的思緒路徑,讓學生能夠透過問題持續對談不中斷。當這樣的溝通模式經常性地在教室內發生時,學生們便會知道,如何能夠讓自己表達的內容是有料,而不只是一種機械式「課本對話的復刻版」。

2. 課堂活動需能反映出真實的溝通需求及目的

我們常看到課堂中老師讓學生們分組練習課本中的對話單元 (dialogue),這是讓學生們練習真實情境對話的一種方式。然而,這樣的練習是在練習 “口說” 能力還是在練習 “複誦” 出對話中的句子而已呢? 當角色A的學生都已經知道角色B的同學接下來要說什麼了,這在訓練 “口說” 能力上是不夠的。課本已經設計的對話,也只能代表真實溝通的情境之一不是全部,而老師們的任務是要教導學生們如何讓 “溝通延續不中斷”。因此,我們可以試著給學生們機會去延伸對話,然後各組比較延伸方式及結果有何不同。或是老師來銜接一句,接下來交由學生們去創作。甚至,老師們可以提供接下來的溝通走向,讓學生們根據思緒路徑繼續增加對話的內容。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們面對真實溝通時的應對能力,才不會出現學生們總是只能「照著課本走」或是等著別人來帶領溝通的持續。

3. 口語能力是一種自信的展現

「面子問題」常是口語表達能力進步的絆腳石。怕犯錯或是希望自己在「完美無瑕」的境界時才能開口,這樣思維往往阻礙口語表達能力進步的重要因素。口語能力不是等到完美才展現的,而是在不斷地運用間,慢慢地趨於熟練及流暢無礙。我常常跟學生們說:『要等到確認無誤時再開口啊!那可能得等到下輩子喔!但是『直接開口』不用等立即可做!』,該選擇何者應該很清楚了吧!?

口試成績=口說能力?

(郝宜藿家長):Sarah 老師,我家 Johnny  每次口試成績都是挺不錯的。外師給他的評語也都是挺好的,怎麼每次帶他出國,他都不敢開口呢?難道他的口試成績不具參考值嗎?

(卜理檞學生):Sarah 老師,我參加檢定的口試部分成績不差,但是每每遇到外籍同事要溝通總還是覺得卡卡的,口試不準嗎?

這是口語評量常見的疑惑。老師們也常常錯以為要知道學生們的口語能力,透過平時的問答訓練,及每一期的「口試」可以一窺究竟。如前所提,口語能力有三大面向的呈現,這些有「標準答案」的口試,只能測驗出在某些設計好的題目下,受測者是否能回答出符合「標準答案」的回答內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溝通的方式卻是多元且無法預測的。因此,除了在平時的課堂中,要多去引導學生們在能力可及範圍內「再多說一點」之外,評量的方式也可以再更多元一些。例如:設計一個情境(舉例:兩人必須立即做應答的交換),利用一個口說任務讓學生們完成,老師在過程中記錄學生們溝通的方式,或是讓學生們做街訪後在課堂上做口頭報告…等。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評量方式,往往能測驗出學生們到底能「用英語」做多少事,而這些也才是未來進入社會可從口袋掏得出的真實力。 搭配現在英語教學活化趨勢的要求,老師們可以在課堂中,利用設計巧妙的教學規劃便能做到,前提是「不要急!」,把握 Less is More! 原則,每次課堂帶入一些練習,時間久了,學生們反而不習慣那種「你問我答」的互動方式,而會比較期待有機會真正「擁有英語」進而將英語變成一種「怎麼用都巧」的能力。

透過句型訓練是否有助於流利度的提升?

對於初階學生是可以的,因為比較「有型可循」,但是時間久了,便會影響學生們的臨場應變靈活度。畢竟每天遇到的人不同,溝通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與其以句型訓練倒不如用「思緒路徑」來帶領。例如:以 Weather 主題為例,我們可以「談什麼?」「需要哪些字彙?」「可用的句型有哪些?」…等。然後將學生分組設計可能的「對話劇本」,交由別組演繹出來,這可以將文字化為真實可見的情境,讓學生們親自觀察對話進行間的合理性與邏輯性。這樣一來,碰到真正的場景時,較不會慌亂。

結論

口語能力訓練起來的確費時,而且效果無法立竿見影。然而,學生們一旦習慣不斷地被啟動「主動式思考」(active thinking),是否說得完美無瑕就不會再是課堂中大家放的重點。如此一來啞口無言或每說必卡的窘境及沮喪便會慢慢消失,自在舒適地掌握也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願想而已了。

 

作者簡介│Sarah Yin

  • 資深英語師訓講師
  • 企業口語表達及英語簡報指導老師
  • 現任大學英語系講師並兼任助理教授
  • 超過25年兒童至成人英語教學經驗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