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提到「教育可以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感觸源於帶領「英語營隊」與「偏鄉英語學伴」的教學經驗,筆者從中體認到學生會因為學習環境、社經背景的不同,產生差異性相對高的學習動機。而跳脫師培課堂,筆者更深刻感受到「因材施教」是激發學生學習熱忱的關鍵。雖然在英語教學的資歷尚淺,還是想藉由自身體驗,分享在教學現場的觀察與心得,也很希望有機會和大家多多交流。
考驗平衡教學功力的雙峰現象課程設計
無論教學的地點在什麼區域,學生的英語程度都難免呈現雙峰現象,甚至可以說都會區的差異更顯著。有家庭能夠給予額外資源,如:補習或出國遊學……等經驗,在英語學習上,就有更高的機會培養出高成就且有自信的學生;相較之下,缺乏額外學習資源的學生,若周遭環境缺乏學習動機,便容易產生抗拒英語的心態,而這也會反映在學習上。
面對程度如此兩極化的學生,筆者參與的英語教學營隊採取「主題式教學」。先進行英語授課,再搭配闖關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短暫的營隊期間,透過遊戲培養對英語的興趣。但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對遊戲感興趣,有些學生的反應也帶來一些挫折感。有時,課程進行時,程度較好的學生會不耐煩,因為老師教的已經都會了,便容易分心或干擾其他同學。
過往在學校曾學過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但直到實際教學才反思該如何將理論真實應用於現場。於是,課程設計時,除了要顧及難易適中,還需備有一些稍微進階的活動,讓程度較好的學生,也有挑戰並一同參與課堂的機會;畢竟,「不要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客人」中的客人並非只有學習慢的同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當學生的個體差異有了程度上的不同,因材施教就更顯其重要性。
用教學熱忱灌溉學習動機,體現教學成就感
教室裡的雙峰現象挑戰的是教師平衡的功力,而當學生普遍是學習低成就族群時,該有怎樣的體悟呢?「夜光天使計畫」的英語學伴主要服務偏鄉小學的學生,大多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缺缺,程度也與市區學校有明顯的差距,但也因為幾乎都是零基礎,雙峰現象不大明顯。
了解到學生的狀況後,主題式英語活動仍是很好的方式,能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但主題更要將學生的生活納入考量,如:衣著主題,活動設計便可加入去商店買衣服的情境,如此孩子便要學習如何說出衣服的種類與顏色等,甚至進階到詢問價錢與報價。在情境中學習英語,除了能讓孩子理解上課中所學習到的英語,是真的能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外;也能透過角色扮演,進而引起學生對於英語的學習動機。筆者也試著融入十二年國教所提倡的跨領域教學,如:在英語課中加入數學計算,讓學生在活動中實際將所學進行整合練習。
這段英語學伴旅程,讓筆者的教學心境有了許多轉變。起初,因為學生對於英語充滿抗拒,加上又是遠距線上課程,常常會發生學生配合度低,或一直做其他事而不願專注上課,但團隊與自己仍不斷努力嘗試各種方法。當某天學生主動說出:「老師等一下,我抄一下筆記。」真的讓人很感動,因為這代表學生對課程內容起了共鳴,對英語產生了興趣。而這樣短短的一句話,更使我體認到教育的力量、教學的用心,足以撼動學生抗拒學習的心,悄悄打開一扇窗。
結論
實際參與教學對初入教職的我增添了些許教學現場的輪廓。接下來的教育進修,除了會更努力學習英語教學趨勢,也希望能更考量到實戰會面臨的考驗。
更多林沂平老師的好文分享:
作者簡介|林沂平 Peggy Lin
- 就讀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
- 110年 中山國小寒假英語營 營隊教師
- 教育部夜光天使計畫英語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