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融入小哉問學堂01】海洋與環境教育議題篇

Why Read This?
和 Caves Connect 過往在議題教學上專業分享不同,此系列更似筆者記錄自身對議題融入教學的好奇,希冀以探究收集到的疑問,提供想法與建議,和教師們有所切磋。

(圖片出自 Freepik

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近幾年「議題融入教學」成為顯學,尤其是《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又稱 108 課綱)明確列出 19 項議題需適切融入課程設計後,各式各樣的師訓講習讓人目不暇給。但並非所有教師皆有議題教學的經驗,英語教師更因長時間專注於突破學生語言學習的障礙,在拿捏看似需要大量溝通才能達到的議題教學時,勢必會遭遇不少問題。筆者常有機會與想嘗試或嘗試過議題融入教學的教師交流,凝聚了一些提問,也試著在此探討自身看法供參考。

為何選列「海洋教育議題」為四大重要議題?

一開始不是很理解為什麼教育部會將「海洋教育」與「性別平等」、「人權」、「環境」並列為四大重要議題,畢竟後三者看起來真的很重大,而海洋教育似乎併入環境教育也是可行?

這個疑問在筆者參加了出海賞鯨行程時得到了解答。在海港城市出生、長大,自詡海的孩子,但直到真正坐著小船「出」了海才得以一窺其浩瀚。當天海港內風平浪靜,但船一脫離堤防的護衛,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汪洋」、什麼是「破浪」、什麼是「淘天」,自此對大海崇敬不已!

地球表面絕大部分由海洋覆蓋,台灣更是四面環海,許多社會建設、生活與文化,都和海洋息息相關。但是學生,甚至是老師,普遍對於「海洋」的感受似乎停留在課本知識,我們知道許多海洋的名稱、深度、洋流,甚至是魚種,但我們很少有機會探究這些知識能如何運用在生活之中。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筆者先啃完了教育部提供的《議題融入説明手冊》,發現第二部分的「概念篇」是很好的入門。海洋教育的學習目標包含「親海」、「愛海」和「知海」,而這些目標之間其實環環相扣,如果我們能對海洋建立更全面的知識,自然就會愛上海洋文化,進而產生適切的親海行為。而老師的重要工作則是引導學生找出這些連結,在生活中加以實行。舉個例子,如果課程內容是海洋生物,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先製作心智圖建立議題廣度(見下圖),建議盡量發想更多互相的連結:

(圖示:建立心智圖,內容不限於此。)

一旦了解議題面向,教師就可以找出一個節點,尋找更多教學資源,以利備課。英語教師在此同時應加入對語言教學目標的考量,如果無法全語言教學,適量加入母語,或開放部分時間讓學生用自然語參與。藉由讓學生針對議題討論提升參與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思考,並增加運用語言的機會。

近幾年雖然一直在倡導環保,但孩子似乎仍無法改變對物質追求,如:新型手機、球鞋、玩具…等。在教學面上如何能更有效引導學生思考物質慾望與環境消耗的連結呢?

Caves Connect 在前幾期的《教學診療室》中,針對 「108 課綱議題融入教學」做了問卷調查,當中 48.2% 的老師困擾於「學生對於議題的感受度不一」,反映出教學歸教學,學生不一定能連結並實踐到生活。其實和許多英語課堂的困境相似,學生在教室裡能聽、能讀,卻無法將此能力轉移到口說或書寫課程,更別說應用到生活之中。傳統的臺灣教育將英語視為一門學科,有些還細分成 four skills 等課程,這些分類變成需要單打獨鬥面對的挑戰,學生也很難靠自己找出之間的關聯,更難以運用於生活。

回到議題教學,當老師想要嘗試設計環保相關的環境議題時,要從自身開始將課程的邊界打開,將知識帶入生活。比如:在課堂上帶學生了解快時尚對環境的影響、生活中就試著帶學生參加像「救鞋救命」這類型的活動,讓他們實際看到資源的浪費,再更深入探究捐物資是否真能有效運用資源,開發新的學習契機。透過這樣不斷的循環,議題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深入人心,進而改變行為。

 

更多 Freeman Kao 老師的好文分享:

【教學診療室】到底繪本教學有沒有用? 

【教學診療室】如何掌握 PBL 教學關鍵

 

作者簡介| Freeman Kao

  • 17 年以上國內外英語教學經驗
  • 現任世新大學英語系講師
  • 專長繪本與小說閱讀、聽說讀寫四技養成與課程設計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