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杯咖啡的時光,啜飲一段
在台灣用心教學者的耕耘點滴
您知道老梅在哪裡嗎?
老梅在石門,但比你想像中的石門再過去一點點,開車…大概一個小時…
帶著這樣的粗淺認知,我來到了楊筱薇老師的秘密基地! 停好車,映入眼簾的是一面文青風的裝置藝術矮牆。沿著矮牆,經過一個側門,轉個彎又是一個充滿「筱薇 Style」的驚喜 ─ 她把大門的門片很「藝術」地處理了一番!You can’t miss it!
頂著美國 「紐約時報最佳英語教師獎得主」的光環,回臺定居在繁華臺北外的偏遠寧靜小鎮,每天與海風為伍,安靜卻堅定地做著令人摸不著頭緒的事。和筱薇老師雖然有過幾次合作經驗,這卻是第一次走進她的「教室」和「教學世界」 一窺究竟,令人既興奮又好奇。
站在大門前,心裡正在想 「哇!這大門就可以設計成一堂 CLIL 或 STEAM,結合英語與藝術的教案」時,筱薇老師用爽朗溫暖的聲音併著她的腳步聲打開魔幻大門歡迎著,就這樣期待、好奇且輕鬆自然的踏入了屬於筱薇老師教室的 main station,要和她一起喝杯「聊聊咖啡」。 這神奇的 main station 像是一間大型工作室,有閱讀區、 交誼區、 烹飪區、 機動工作台…等等,全是筱薇老師和學生們利用舊物再生所打造的學習基地。身為一個典型的都市俗,看多了各種高規昂貴的教室設備及校舍規劃,一下子很難以習慣這樣的「教室」定義;而且,沒有冷氣!
筱薇老師一邊介紹她的教學基地,一邊帶領我走進隱身在書櫃後的閱讀區,溫暖的黃燈讓這小小的閱讀區成了最佳心靈空間。我們把咖啡杯放在桌上,坐上兩張風格迥異的椅子,像老友一般,開始對話。
「您對教育的定義,以及在老梅社區所做教育貢獻的動機是什麼?」
「Educational up-cycle.」
篤信 SDG (永續發展目標) 的筱薇老師給了我這樣的回答,她認為教育要當 SDG 的媒介。她奉行環保,堅持讓老東西和廢棄物產生新價值,因此,選擇了老梅這偏遠鄉鎮作為她教育夢想的發源地。少了主流教育制度及家長的過度關照,這裡反而成了更容易實踐翻轉教育的環境;但也因此,必須當個需要爭取資源、孤軍奮鬥的戰士。筱薇老師進一步說明她的「教學理念」,她認為學習和「在什麼地方進行學習」 有很大的關係。這讓我再次顛覆主流且學了一個新詞 「fluid alternative learning style」,意思是要能因地制宜去調整教學內容。
例如:在老梅社區的街道上教授地理和歷史、在溪邊玩科學和舉辦戶外音樂會、在樹林間體驗靜心瑜珈、在老梅迷宮玩知識闖關、邀請老梅的長輩擔任教師,分享縫紉和當地文化…等。我問:「那英文課呢?」她笑著說:「英文課無所不在啊!」她運用自己的語文優勢結合這些特色課程,讓孩子自動產生學習動機,更不遺餘力的邀請國外認同她的各方人士來老梅,讓孩子有機會使用英語。
我們對教育匱乏的定義有時會過於侷限,只注重經費或物資等的缺乏。但,真正的教育匱乏應該是我們所屬的環境對於孩子的未來、社會處境以及人際關係…等面向,是否給予足夠的重視與資源,這不是單單只有金援這樣簡單。
在老梅社區,筱薇老師亦師亦母,讓這些也許在經濟上較弱勢孩子在安全、安心且家長不需有經濟壓力下,享受學習的權利與樂趣。對這些孩子而言,學英語是一個「副產品」,而不是和分數連結的高壓科目。不過,他們跟著筱薇老師,英語就變成了日常必需品。「我一直在探索如何透過一件很簡單的事,在教育上翻轉這些孩子未來的可能性,而 educational poverty 是最應該要先被打破的藩籬。」
「要是孩子不來或家人不讓他來怎麼辦?」我問了一個雖世俗卻現實的問題。
筱薇老師用一個很重的字回答我:「responsibility」。
在自然形成的混齡課程規劃裡,讓孩子自動「認養」專案和活動,培養責任感是一種有效的做法。一旦有責任感,孩子學習和參與的動力完全不須費心。筱薇老師希望孩子藉由課餘時間來這裡「rejuvenate power」,再乘載滿滿能量回學校好好上課。我心想:「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何嘗不是藉由看見學生享受學習的成就感,來激發教育責任心及累積持續努力的能量呢?」筱薇老師簡單的一個字,點出教育工作裡師生連動的微妙關係。
筱薇老師的課程很難複製量化及商業化,但即使如此,她仍堅毅地想要開創出一種不同的教育模式。由於不熟悉法規,她繞了好多路,面對許多現實的考驗與挑戰,從中學會如何在臺灣既有的法律和教育體制下,構築出她的教育夢想。她很開心地分享申請的實驗學校已經完成並通過第一階段的審核,如果順利,即可開始籌備招生了!這所實驗學校將以高職為主,服務鄰近社區約數十位學生,在「整個老梅社區就是學校和教室」的獨特課程規劃下,協助這些有高輟學風險的青少年順利完成體制學歷,甚至突破教育資源的限制,翻轉自己的人生。
「我的實驗學校和其他實驗學校不同的不是只有課程喔!是連弱勢家庭都負擔得起的學費,真正做到有教無類。」筱薇老師笑著說。我在心裡衷心期待這所實驗學校的成立,讓老師的教育曙光帶來更多希望、照亮更多孩子和家庭! 杯裡的咖啡涼了、我的心卻好熱。 最後,筱薇老師和我語重心長地分享「教學是一件很 personal 的事」,每位教學者都要好好想想自己的 personal style 如何在學生身上發揮影響力。在強調 21 世紀關鍵能力的教學進程中,教師的確有更多空間可以思考如何將自己的特質和風格正向地融入教學,讓老師和學生共同譜出雙向傳輸能量的「教與學」成效。
我們把杯子裡的咖啡喝完,筱薇老師和她的學生帶我走進她的「老梅大教室」,一個既看山又看海、有緩坡爬升、有街道漫步的「學校導覽」,喝咖啡時筱薇老師描述的生動課程,立即鮮活地呈現眼前。我也許無法完全看見學生在這個結合在地空間、文化與筱薇老師設計的「educational up-cycle」課程長期浸潤下所形塑的成長與改變,卻對她口中「教育的創新與創生」有了全新的理解與想像。
採訪花絮
返家路上,我腦中不斷湧現許多可以結合自身個人特質和風格的教學計畫,在這炎熱的夏末雀躍地等待開學的到來,好一展身手,將今日的感動與能量,與我的新班級分享,想想這就是筱薇老師無形中的教學力量吧! 透過當天的對談與體驗,對我而言,筱薇老師不單單只是一位英語教師,她更是一位把偏鄉社區變成教室的教育藝術家。
今天這杯咖啡,喝得好有意義。
受訪者簡介| 楊筱薇 Hsiao Wei Yang
- iPOWER 創辦人/執行長
- 紐約時報最佳英語教師
採訪者簡介| Tina Chen
- 敦煌語言教育服務暨行銷部經理
- 資深英語教學師訓講師
- 兒美語言教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