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表達】把握當下的教學 Moments

最近剛好跟朋友談到英語表達這件事,他覺得目前的學習方式無法滿足他想用英語與人溝通的慾望,我提出一些想法,他很認同,在此也借用這個篇章跟大家聊一聊!

「能讀能聽,並不代表就能說」真是一個了無新意的想法,所以這不是朋友認同我的看法。那是什麼呢?

答案是:【擁有表達能力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事實上,除了工作或生活需求等特殊情況外,許多人用英語的「比例」遠低於用母語。所以對於不需要以英語謀生或求生的人來說,「擁有英語表達能力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以下幾個選項請在 18 秒內完成勾選!(可複選)

  • 想炫耀自己會講英語很厲害
  • 想來場異國戀情
  • 想自助旅行
  • 想念英語書給孩子聽
  • 想用英語罵人這樣別人聽不懂
  • 想說秘密
  • 想移民
  • 想出國讀書或工作
  • 其他_________(請自填)

不管勾選什麼項目,總之你或其他人大概會因為以上某些理由,想要擁有英語表達的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

「主動式表達」的學習動能

其實滿足以上這些「想要」,只是一個開始。這些欲望的被滿足會使我們對自己更有信心,透過不再害怕使用這個原本陌生的語言,因此有了成就感。也因為這些欲望的被滿足,使我們跟這個語言以及它的使用者、環境、文化產生連結,進而想多加接觸,因此產生一種認同感或歸屬感,為學習帶來價值,也更樂於學習並使用這個語言。這,才是重點!

為什麼我朋友會產生「無法滿足他想用英語與人溝通的欲望」呢?因為跟現今大多數人一樣,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是屬於「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缺乏足夠的「主動」與「表達」的練習。因此,當他在生活上需要以英語表達時,便無法展現出如同書寫表達一般的流暢度。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期許,希望從現在正在進行教學的每一位老師開始做起,將更多主動式表達的練習放進課程設計裡,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多一點的自主性,帶出更多的學習動能。

「說的倒容易!」你可能這麼說;

「要怎麼做?」你可能這麼問;

「什麼是主動式表達?」你也可能如此疑惑著。

「主動式表達」在這裡的定義是:學生自發性用英語說出想說的話。

說實話,這並不容易。因為大多數的環境,要學到讓學生能夠自由表達想說的內容,似乎要學很久才做得到。但,總不能因為要花很多時間就完全不開始,畢竟,有嘗試才有機會,不是嗎?我自己嘗試過的方法很多,從遊戲、獎勵、錄音錄影、教室外體驗、專題報告、卡牌運用、拍影片…等等。從這些嘗試中得出最先要幫學生克服的困難有兩個:一是不知道怎麼講、二是不敢講。

把握學生「當下」表達動機

年紀越小或學習時間越短,不是不知道怎麼講,要不就是不敢講。青春期以前的學生,還可以用獎勵誘惑他們開口,但中學生就不一定了,所以歸根究底還是要創造動機。但,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強的「聊天」動機時,多半不是講英語。因此,我讓自己有個習慣,仔細聽孩子們常脫口而出的中文內容,教會他們如何試著用英語表達,每一次只要那句話再以中文出現時,便立刻請他們以英語重說一遍,兩三次之後,學生就會自動以英語說出。遇到不太會講的學生,甚至會先請我再說一次,然後才複述,這真是比什麼要求都還有效了。當然,也可以把這些話整理起來,在初階課程時就設計到課程裡,但我個人覺得那少了點「當下」感,也沒那麼自然的感覺,畢竟當我們剛學說話時,也沒準備一本中文版的生活用語手冊。而且,這個自然感,可以減輕孩子對說英語的恐懼與距離感,當孩子主動問我「Maria,那….怎麼說?」時,我知道,孩子已經開始進入願意以英語表達自己的模式了。

創造表達動機之餘,課程活動上更要用心計較去設計,才能讓這個訓練表達的任務有機會圓滿達成,接下來將會以如何運用不同素材與活動,尤其是影片的方式,打開孩子的話匣子,甚至讓孩子迫不及待想接二連三挑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不只是課本上的句型。

 

作者簡介│Maria Chang

  • 清華大學外語系
  • 國內外出版社合作師訓講師
  • 連鎖補教美語主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