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前言
隨著英語學習多元化、少子化等因素,補教業不僅在招生上力求亮點,更是在教學上趨向「精緻化」發展,以微型班制或一對一家教授課,因應家長與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面對「精緻個別化」,英語補教教師與個人家教該如何強化自身能力來回應?會面臨哪些挑戰?又該如何調整呢?
本期 Caves Connect 邀請在補教與菁英班擁有豐富資歷的 Sydney Weng 老師,分享教學精緻化趨勢知能。在進入文章之前,先來看看本期動指小調查的結果:
從補教或個人家教的角度來看,什麼是教學精緻化?執行面上有何成效或挑戰?
從一對一的家教形式至小班級制,補教業需要面對的不只是與學生更親近的互動方式,更要因應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及期待,發展更多面向的課程。當班級縮小,客製化的需求開始普及時,多元內容下的「精緻」教學成為教育業者最需費心之處,也成為補教業是否具備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精緻」的定義其實和「客製」脫離不了關係。大班級需要完整的課程架構,但也要求學生有能力跟隨架構,才能吸收知識;而無法與大家同步的學生,就需要透過類小班制的「家教」,針對他們的學習需求進行教學,這份「精緻」來自於服務內容的客製化。
「精緻」的另一個層面是知識量的「高密度」。撇除特殊個案,一個人的進度會比 30 人的平均進度快,因此,讓一位學生專注的內容和讓一個班級專注的內容勢必要有所不同,前者需要緊湊的知識量和課程設計,後者則講究知識的完整傳遞。
在一個和手機競爭「魅力」的時代,教師更需要保持教學彈性,課程設計不但需要增加知識的厚度,還需要更立體的教學流程,才能確保學生能時時共鳴。
執行面上有何成效或挑戰?
大型或常規班級中,學生的聽說讀寫練習相對有限,應付升學考試或許還不成問題,但對想要精進或出國深造的學生來說,效果有限。因此,教師的挑戰會是如何準備好學習各種不同的新知,才能更全面地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
- 讀:除了單字庫要大、閱讀和敘事能力更需另外加強,增加不同層面的培養,如:不同領域時事新聞。
- 寫:需要精進論述能力,或增加創意寫作練習。
- 聽:辨別口音的訓練會是課程重要的規劃方向。
- 說:因應從日常對話、商用英語、公共口說到辯論等不同需求。
這次 Caves Connect 的動指調查中,很高比例的老師認為「了解學生(或家長)學習所需」為課程成功的關鍵。的確,親師生溝通能協助判別學生的弱點,以此為起點來隨時調整,就會慢慢形成適合這個學生或是小班級的骨架,建議的課程調整指標有二:
- 透過觀察或交流來發現學生的學習熱忱落點。
- 注意學生卡頓的地方,並設置不同的練習情境,確認學習障礙。
精緻化過程中,如何調整教學策略與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補教或家教想要精緻化教學,應採取不同階段來調整教學策略,並根據學生的反應逐步解決其問題。以公共口說(public speaking)課程為例,如果學生本身已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但因非母語對短時間內形成想法與論述有障礙,可彙整出四種方法來協助學生:
- 資料整理:先請學生針對指定的文章或影片做簡單的彙整,從抓重點的方式、時態的轉換流暢度、句構和單詞的複雜度以及臨場反應等,教師就可評估出有多少比例是語言能力不足,又有多少是因為害羞或沒自信造成。
- 資料輸入與輸出:觀察學生的語言能力,藉以分辨是因為所謂的「資料匱乏」還是缺乏「資料調閱」的訓練,建議採用「彙整再轉述」(Summarizing and paraphrasing)的訓練來做程度的區別,並注意是否需要補充單詞或改進文法習慣。
- 強化臨場反應:為了增強學生的臨場表達,建議加強聯想力訓練,可從文學、藝術、時事等素材(文章、影片、畫作、聲音體驗)去做不同的排列組合,訓練學生在短時間內透過不同媒介的刺激,找出互相共鳴的元素,並即時組織和表達。例如,觀賞畫作敘事,也可結合音樂、圖卡,甚至和 AI 繪圖互動做為不同的提詞(prompt)。
- 情緒表達練習:如果學生不喜歡講故事,也可以先練習表達情緒。
很多學生書面表現不差,但對即席口語表達反而會膽怯,或過度仰賴生硬的邏輯並畫地自限,因此,針對每位學生的階段性表現,應該像練鋼琴或健身一樣,逐步調整訓練的細節和內容的強度來解決每個問題。
如果想要提供更精緻的學習體驗,補教機構教師或家教應該如何培養教學知能?
教學者如計畫精緻化自已的教學,資料庫裡一定要彙整好不同難易程度的主題文章、語料、影音、題庫等資料。同時,因為學生「個人」是課程主體,推薦用「彙整」能力來判斷學生需求,觀察學習過程的轉述(寫作、口述)過程中的資訊和學生的各種反應來評估其優勢和劣勢。
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勤於觀察並有更準確的應變能力,來因應每位學生突如其來的反應,並透過引導式的問答來確認學生有此反應的原因,現場執行上會花更多精神。
教學精緻化的成功關鍵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意願」,過程不輕鬆卻很有趣。
每位學生都像一道題,需要去解開他的學習模式和盲點,並透過教師的經驗和診斷去找到有效的學習方式。
面對大量的資訊和資源,需要的可能不只是自身彙整資料的能力,更需要思考:什麼事情讓我覺得有趣?而什麼樣的事情讓學生也覺得有趣?持續的從這個出發點觀察並調整和學生交流的方式,就更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也適合學生的授課方式。
更多 Sydney 老師好文分享:
《客座 C 編來閒聊系列》- 中學英語教學活動(收藏十篇實用好文)
作者簡介│Sydney Weng
• Smart Kids 美語學校年度成果發表藝術總監
• 榮獲教育部跨國培育計畫赴美就讀獎學金
• 世新大學新聞系、英語系雙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