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聽教學】學生總是聽不懂?讓口音助攻你的聽力教學

Why Read This?
不同背景下,「口音」是英語聽力教學中最常見的議題之一。要不要教?怎麼教?本期文章將由教學經驗豐富的 Sydney Weng 老師與我們分享,在聽力教學上該如何將口音融入在課堂中,一起來學習!

有一年,筆者與同樣是英語教師的母親前往蘇格蘭與威爾士旅行。期間與當地人互動時,母親對我能不受口音影響,自在地與各路人流暢對談感到十分驚訝。

其實筆者的語言能力得益於母親的專業與栽培,但為何到了「口音」這一關,母女之間卻如此不同?這次體驗也開啟了對「聽力理解」與「口音」的思考。

將口音納入英語聽力練習

實際成為英語老師後,便發現許多教學工具在營造真實語言情境上有其侷限。

語言學習初期,確實需要相對簡潔的素材幫助初學者建立理解基礎。然而,當學生開始「應用」語言時,若為了追求「正確答案」而採取單一口音來源,對學生的聽力與溝通都很可惜。

臺灣普遍偏好美式英語,不少教材因此傾向「標準」美式口音,配音的聲音特質也大同小異。

但實際上,美國各地區的口音差異甚大,若再加上世界各地英語系或非英語系國家的口音,變化更多。若過度依賴單一風格的英語輸入,難以讓人更務實地理解這個語言。

因此,筆者試圖將多元口音納入教材。一方面訓練學生多方接觸不同口音,另一方面也提醒他們避免矮化或神化任何一種口音。

不同年齡層對多元口音有著不同反應

有趣的是,學生對多元口音的接受度與其年齡及語言學習經驗密切相關:

國小階段:將多元口音視為自然現象

年紀較小的學生對於新聲音的好奇心高,接觸多元口音時不容易產生排斥。

建議用 Top-Down Processing 的方式營造較低磨擦的情境,讓他們將不同口音視為正常的溝通方式:

  1. 先引導學生了解主題的脈絡和背景
  2. 再播放不同類型的素材供練習聆聽

此方式很適合國小以上有基礎理解能力的學生。

教材方面,可找些各國以 SDGs 為主題的短片(參考網站),這類的教學資源非常多,內容也多能與生活有所關聯。

若能選不同類型的口音帶入課程,就能有效節省時間與精力補充資料。

若使用其他主題類型,建議教師事先整理好學生年齡可消化的資料,先確認他們對主題熟悉後,再以影片輔助。

青少年及成人階段:重點轉向擷取重要訊息

如果學生語言基礎趨於一致,年齡落在青少年或成人時,建議:

  1. 先提供引導性問題,幫助聚焦影片重點
  2. 再讓他們同步搭配字幕觀看影片

成人的課程時間比較短,但先備知識卻相對成熟,因此要先啟動他們在腦袋中「抓資料」的功能

適用的教材更多元,建議挑選視覺敘事手法比較強烈或者純熟的影片,增加學習效率。

另外,也可依學生程度引導他們再看一次影片與找答案, 這時的教學目標設定不是他們對口音判斷正確,而是將範圍縮小至「有效消化資料」即可。

每一種口音從重音、母音發聲的部位等元素十分複雜,過度解構反而會讓「理解」變成其次,最終失去我們希望學生跨越口音門檻以多方接觸英語的初衷。

結論

口音的存在,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試圖以一個大家習慣溝通的共同語言來傳遞資訊。

既然目的是傳播,教學上更應著重脈絡、內容與視覺輔助來協助學生跨越口音障礙,而非僅把它當成另一門學問來拆解及分析。

透過主題探索的學習能驅動學生對知識保持好奇心,而多元口音的學習是為了彌平資訊差異性所需的識讀能力,兩者相輔相成。

儘早融入教學規劃,學生才能輕鬆學習。

 

更多 Sydney 老師好文分享:

【從讀到寫】有意義的文章才有荼「讀」的可能

【從讀到寫】從隻字片語到詞能達意 

【從讀到寫】為升學主義下的學生添加英語寫作墨水

【從讀到寫】以成人學習動機下手的英語課

【線上教學】 這三招!讓英語教師抓住中高年級學生的心

《客座 C 編來閒聊系列》- 中學英語教學活動(收藏十篇實用好文)

 

作者簡介│Sydney Weng

• 世新大學新聞系、英語系雙學位
• 榮獲教育部跨國培育計畫赴美就讀獎學金
• Smart Kids 美語學校年度成果發表藝術總監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