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疫情尚未緩解,而臺灣也面臨疫情警戒升級、教育場域皆處於「停課不停學」期間,許多校內實體活動,如:畢業典禮、期末成果發表等,也紛紛線上化。筆者有幸在六月底,參與靜心高中與荷蘭鹿特丹市 Wolfert 雙語學校(Wolfert Tweetalig) 共同舉辦的「SDGs 議題實踐視訊交流研討活動」。這場線上活動源於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的媒合,兩校皆以重視語言教育推廣聞名,更鼓勵學子積極參與國際活動,便牽起這次國際交流的機會。
雙語交流探討心得,讓在地議題得以被看見
雙方各有兩組學生參與。當天視訊會議一開始,兩校師生依序自我介紹,會議在愉悅的問候中開始,筆者抱著對兩校學生成果分享的期待參與其中。
臺灣學生的報告主題分別探討「糖尿病健康飲食計劃」及「青年推動及影響國際文化發展」,荷蘭學生則以「環境汙染」及「永續城市與社區發展」為主題。過程中,筆者不僅聽到這些青年學子對在地議題的投入與關注,也看到他們將計劃付諸行動後,儘管遇到挑戰,仍積極尋找解方和資源的那份熱情,充分體現了「核心素養」的本質。
(圖示:靜心高中學生報告「糖尿病健康飲食計劃」,分享其「低 GI 飲食標章」的設計理念。)
(圖示:靜心高中學生報告「青年推動及影響國際文化發展」,闡述對多元種族、文化認知等議題的關心。)
每組報告後,雙方學生不忘感謝對方的分享並深入提問,例如:實行的計劃未來將會如何發展?預計如何擴散這些議題、會使用什麼媒介或社群軟體來擴散?如何募集公眾意見、資金?等等執行面的問題。在這交流當中,雙方師生不僅能更瞭解兩地的社會議題、得以借鏡思考之外,亦展現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雙方教師在交流活動的尾聲,也大讚學生們在面對議題的積極態度,對每個計劃的未來發展也相當期待。
(圖示:交流活動尾聲的遠端大合照。)
善用所學與世界接軌,成為未來的 Change Maker
交流活動後一週,再度和靜心高中師生進行延伸對談,和同學們聊聊這次交流活動後的心得。會後筆者更加佩服學生們在中學階段就能有相當成熟的思維,紀錄如下:
- 「我覺得聽完對方的報告後,發現他們的執行方式,也能夠思考如何用在我們的社會議題中。」
- 「看到遠在歐洲的學生也和我們一樣關注許多社會議題,覺得自己不孤單。」
- 「學習到對方在報告時的自信,他們很大方發表,對自己的內容也很有熱忱。」
- 「在過程中檢討政府及自身的解決策略,可以讓聽眾更想深入聆聽。」
- 「從這次交流了解到對方的環境教育、課綱等相關政策,認識對方在地的議題,對我們而言是開拓國際視野的好機會。」
筆者好奇靜心教師們是如何引導、培養學生建立這樣的思維模式,Faye 主任解釋,學生們在校內就參與旨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及問題解決力的前瞻計劃活動。另外,學生也分享自己在學習語言與練習口說表達時,習慣聽 BBC、CNN、英語脫口秀等資源,來熟悉母語人士發音,也會以朗讀英語雜誌來加強口說熟練度。另外,有意識地將課內所學結合自主探索的素材,透過多了解對方的文化來深化語言力,甚至同學之間在課外就已培養了討論、分享觀點的習慣。回想這些學生活動中流暢的即席反應,想必是透過這些日常的實力累積而來。
結論
這次活動不僅是推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深入交流,筆者認為學生們持續深耕公民素養、在能力範圍內為社會議題做出貢獻,為每個解方找到實踐的可能性,達到落實永續發展理念,從微小行動發揮大大影響力。更是讓我們看見學生在過程中展現 108 課綱的核心素養:「自發、互動、共好」。
後記
(圖示:延伸視訊對談與靜心師生的合照)
現在的學習者有著百花齊放的學習型態和媒介,筆者認為語言教育工作者要能引導學習者將生活議題結合自身所學、善用語言闡述想法,進而成為更有影響力的世界公民,其中作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實踐。
Ariel 同學在對談尾聲的分享,讓筆者特別印象深刻。看著學生們在分享成果時所展現的自信以及延伸對談中的豐富收穫,她們的未來發展著實令人期待。
特別感謝
臺北市私立靜心高級中學詹斐懿主任、蘇峰立主任、林秀穎老師、謝名宜同學、劉綵瑜同學、陳姵蓉同學、任瑞庭同學、凌偉彤同學。
作者簡介|Chloe Yen
- Caves Connect 敦煌英語教學資源互動平台編輯
-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
- 多益教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