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耳熟能詳的《APT》主唱,從迷人的 Rosé 變成一直搖頭晃腦的印度大叔時,英語教室裡究竟會激盪出什麼樣的學習火花呢?
某天,和小學生們用原版《APT》舒壓,正在「啊、趴、貼」唱跳時,隨手一滑,竟然發現了邊洗衣服邊唱《APT》的印度大叔版,師生頓時笑到東倒西歪。
有趣的是,觀察學生對這首歌的反應,不僅能觀察到他們對母音、子音的敏感度,也會發現他們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口音反應有所不同。
而這恰巧成為課堂中引入「多元口音聽力練習」的序幕!
辨識多元口音前,正統聽力教學素材不可少
因為全美語授課,筆者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相對一致,因此能越過傳統教學的制式框架,選擇常見多元口音的媒體,使用更「真實 (authentic)」的聽力素材。(見下圖)
學生如果常接觸電影、卡通等媒體,對於主流口音的理解力基本上都不錯,但切換到其他常見或較具區域特色(Regional)的口音,如:印度、東南亞或英國威爾斯的口音,則較為吃力。
而《APT》印度版在增廣學生對口音接受度時,成了重要契機。以下用這首歌分享兩個聽力教學活動範例:
認識口音,從辨識差異性開始
聽懂印度口音對諸多 ESL 學習者來說很困難,但在學生還年幼且理解力尚可的情況下,反而是降低口音摩擦係數的好時機。
因此,除了本身的娛樂價值,印度版《APT》也非常適合讓學生初次嘗試接觸印度口音。
和學生歡笑幾輪後,可印出正式英文歌詞,辨認出那些「熟悉但發音不一樣」的字詞。
活動範例
教學目標:啟動對印度口音中「母音」及「子音」差異的辨識力
教學時間:15-25 分鐘(視班級大小、學生年齡和程度調整)
活動步驟:
- 播放原版《APT》,可搭配學習單(請見下圖)或螢幕提供歌詞。
- 播放印度口音版。
- 請學生圈出或指認出 2 個母音發音不一樣的字,以及 2 個字音發音不同的字(例如:原版發音APT vs. 印度口音版 APDED)。
- 學生在找出發音不一樣的單字後,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討論不同處,並觀察是否有其規律。
延伸教學建議:可以讓學生試著揣摩印度口音、或討論聽起來像什麼 … 等。
相關教材:
透過進階辨識,打開學生的英語耳朵
啟動學生對「母音」及「子音」的辨識能力後,就可以由淺入深地播放「表演性質」如印度口音脫口秀片段,再分享自然印度口音的片段, 並逐步引導學生聆聽並理解影片內容。
活動範例
教學目標:透過脈絡理解,掌握印度口音的英文內容與幽默文化
教學時間:15-20 分鐘(視班級大小、學生年齡和程度而調整)
活動步驟:
- 播放印度人用英文講述的脫口秀片段(請見下方相關教材),並適時提供關鍵字詞輔助理解。
- 全班一起討論講者想表達的意思與笑點。
- 再次播放影片,加深理解程度。
- 分組進行聽力搶答(例如:聽到指定音或字詞),提升學生參與動力。
延伸教學建議:
這則影片(按此點看)中有一小段跟印度人點餐很經典,配合前面自己原本的口音+ 後面學印度、蘇格蘭口音,適合剛開始面對多國口音的學習者當延伸聽力練習。
相關教材:
(註記:由於部分脫口秀內容無法保證用詞遣字夠「乾淨」,因此要提醒老師們在上課前要先自行聽過,並刪除不宜的片段喔!)
結語
以上兩個活動實施幾次後,筆者發現學生漸漸開發出辨識陌生口音的工具。有趣的是,挑戰完不熟悉口音後,回頭聽英美口音影片的理解力反而會變好唷!
下篇文章將提供進階學習者的聽力教學活動設計,敬請期待。
(封面圖片出自 Freepik)
更多 Sydney 老師好文分享:
《客座 C 編來閒聊系列》- 中學英語教學活動(收藏十篇實用好文)
作者簡介│Sydney Weng
- 臺大外文所碩士
- 世新大學/師範大學兼任講師
- Smart Kids 美語教務主任及年度成果發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