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前言
2015 年,聯合國月台上啟動了名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下稱 SDGs)的列車,車上配備了 17 項指標,邀請世界各國一同搭乘,駛向永續共好。對於教育者而言,SDGs 的核心價值跟素養教育理念相合,而「教育」也是達到永續發展的最佳途徑。本篇文章中,Tiffany Chang 校務長將從英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享如何將 SDGs 的概念融入課堂中,讓永續精神從小開始深耕。看文章之前,先來看看這期的動指小調查結果:
適合英語教學的 SDGs 選題方向與規劃
規劃 SDGs 英語課程的確有其挑戰性,但如教學者自身也能認同其理念,就能成功邁出達成教學目標的第一步。接著便是透過不斷的發想與討論,規劃出能在課堂實踐的最佳教案。
如學校已有既定學程,從現有教材著手尋找與 SDGs 的關聯性是最直接、有效率的作法。若是學程之外想特定規劃 SDGs 課程,可以透過不同的專題日,如:地球日,提供多元素材來涵括多項指標,也可利用時事作為主軸發起 SDGs 相關討論。建議規劃教案時將以下幾點納入考量:
- 班級組織簡介(Class Profile):考量學生人數與學習背景來決定題材的難易度。
- 主要教學目標(Main Aims):主要學程進度與SDGs的結合或專題想聚焦的重點。
- 階段性目標(Stage Aims):背景知識的介紹、詞彙的理解、統整學習目標。
- 個人教學目標(Personal Aims):老師個人重視的教學目標也可納入考量,讓教案更完美。
- 教學方式(Procedures):利用影片、訪問調查、組織圖或分組討論……等多元執行方式。
初期可以圖畫或影片的方式,概略介紹 17 項目標,幫助學生看到整體方向,但並非死背指標,而是讓學生了解 SDGs 的目的、廣度與深度。之後跟課程結合時,以回顧的方式,前後呼應,加深學生印象。從視覺學習的思維出發,可將 17 項指標規劃於校園或教室一隅,老師跟學生能反覆接觸、複習,搭配螺旋式的教法,將 SDGs 融合成學習的一環。
融入 SDGs 的英語教學實踐
筆者使用的教材有許多內容跟 SDGs 的理念不謀而合。其中有個故事是《Rain School》,場景位於非洲查德(Chad),當地開學的第一堂課是要蓋好學校,老師才能在教室裡傳授知識。日復一日的學習轉瞬即逝,一到了雨季,學生們紛紛跑回家,學校則一寸寸地被豪雨沖垮。但他們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已經學到的知識是大雨帶不走的,而明年依然可以再蓋一所學校,繼續學習。
是否已聯想到 SDG #4 Quality Education呢?沒錯!以此故事規劃教案如下:
» 文章與自身結合(Text to Self)
無論身在何處,任何人都有求知的權利與需要,雖然環境與方式不同,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引導學生以文氏圖(Venn Diagram)做 Compare and Contrast,比較當地學生與臺灣學生的異同。為讓討論更個人化,可先請孩子回家盤點自己的學習資源(supplies)與計算家長為自己安排課外學習時數(extracurricular hours),透過這個簡單實際的方式,讓學生審視擁有的資源,學會珍惜與感恩。
» 文章與真實世界連結(Text to World)
選擇適合學生英語程度的 SDG #4 相關影片(影片1、影片 2),作為延伸討論的媒介。透過影像,學生認識不同國家,也會發現有人會因性別差異、戰亂或疾病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衝擊著其個人發展與社會。筆者任教的班上只有一個男生,所以學生難以置信,在不同情境下,女同學可能會失去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受教權。
» 在地化(Localization)
認識國際 SDGs 的同時,在地化也相當重要。臺灣的偏鄉學校(Remote Schools)成為可以延伸討論的方向之一。雖然偏鄉學校看似獲得較多政府分配的資源,但師資相對匱乏、也缺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都是偏鄉面臨的挑戰。發掘實際問題後,引導學生思考在能力範圍內能提供的解決方案。從了解現狀、找到問題到探討決策,都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解決困難的能力。
» 永續發展發表會(SDGs Fair)
訓練 Productive Skills 的最佳方式就是透過 Presentation 來整合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凱斯各分班舉辦了 SDGs Fair,鼓勵學生發表學期報告。
(圖為學生期末報告作品)
(圖為學生期末報告現場實景)
下方列舉不同年段教學範例:
國小一到三年級
1. 以活潑的方式、簡單詞彙帶學生認識 SDG #17 Partnership for the goals,強調整個地球的共好需要你我奉獻己力。
2. 介紹不同的水底生物,讓學生認識 SDG #14 Life Below Water,引導學生跟觀眾進行問答,簡單的互動卻有大大的效果!
3. 閱讀導盲犬養成的相關文章,再讓學生體驗失去視覺輔助,走到飲水機取水會是什麼感受?由一位學生蒙眼扮演「視障者」,另一位學生則扮演「導盲犬」來協助。學生馬上能裡解 SDG #10 Reduce Inequalities,增強並促進社會包容性。
國小四到六年級
1. 閱讀《Rain School》後由學生演出短劇,分享課文中所學及比較圖與 SDG #4 Quality Education 的重要性,推展教育時碰到的困境、與提供解決方法。
2. 閱讀關於海龜孵蛋的文章,帶領學生研究不同海洋生物的特質與碰到的問題,結合 SDGs#14 Life Below Water 與探討實際可做行動。
3. 將學生分成三組,各組以 SDG #13 Climate Action 作延伸討論,有一組的口號是 Our earth is on FIRE!! Do something about it! (地球著火了!身為地球的一份子,不能再坐以待斃,必須採取行動!)
國中以上
1. 利用《My Octopus Teacher》預告影片,增加閱讀後的廣度,並聚焦在 SDG #3 Good Health and Well Being,也能比較小說主角與紀錄片的主角的異同之處。
2. 以文章與自身連結做討論,例如:What is my physical reaction to stress? (對於壓力會有哪些生理反應?)、Ways to destress(如何面對且疏導壓力?),分享自己碰到壓力產生的生理反應,並且發想不同紓壓的方式。
3. 為了更生活化與在地化,請學生搜集資料。他們發現除了接近大自然,跟動物相處或當義工,也能產生幸福感,完全是 SDGs 提倡的永續共好!
教學反饋與省思
「教學相長」不只是課本上的一個成語,更是多年教學經驗帶給我的深刻體會。每個從孩子身上獲得的反饋,有可能是看到學生主動詢問回收應該如何分類,或是看到學生跟老師一同打掃社區環境,在在應證了在教育現場推動 SDGs 的重要性,也驅動著我們繼續努力。
最近一次的 SDGs Fair 中,有個班級翻轉了教室,由學生主導一場對老師的訪問,他們問道:“How do you live with the world rather than in the world?” (如何與世界共存,而不只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當下被這個看似簡單卻具有深度的問題震撼了,學生嚴肅又期待的神情,讓我思索了好幾秒才能回答:「我之所以喜歡教育,是因為教育是能讓我達成這個目標。當分享一個好的觀念給一個孩子,就能影響越多人,而這就是我跟世界共存共好的最佳途徑。」
教育如同灌溉種子,表面看起來尚未發芽,但卻默默向下紮根。SDGs 不僅是聯合國倡導的議題,它所能帶來的遠程效益難以估計,也是身為地球公民的我們應具備的生活態度與核心思想。
(內容相關圖片皆由作者授權使用)
作者簡介| Tiffany Chang
- 現任凱斯英語仁愛分班 校務長
- 凱斯英語南京分班 教務主任
- 凱斯英語總管理處 教學輔訓專員
- 快樂瑪麗安民生分校 教學主管/校務主管
- 科見美語 英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