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的來臨
您知道有哪些改變嗎?又有哪些面向值得保留?
2018 年,政府發表了「2030雙語國家政策展藍圖」,提倡「透過全面啟動教育體系的雙語活化」,來提升國人英語能力,也啟發教育界深入探討「雙語教育」的轉化與執行;因此,不少高中以下學校與教育機構嘗試雙語化轉型,相關議題的討論也越趨多元。
為此,地方政府與學校逐步投入資源,如:師資的擴增、環境的營造…等,隨著這些資源的挹注,雙語教育漸漸可見其輪廓。藉由各方專家的見解、學者的定義,以及最重要的第一線教師的親身實行,才能讓雙語活化在教學現場逐步實踐。這些變化不只影響著各級學校,體制內外的英語教師也因具備語言能力,而有了較多站上雙語教育前線的機會與挑戰,不少英語教學現場已看見創新的契機,卻也展現出某些熟悉的傳統有其值得保留之處。筆者深入研究相關議題,並採訪了許多相關教育工作者,構築出一系列的文章,此篇將聚焦於新政策下英語教學的變與不變。
教學目標的變與不變
因應政策,公立學校開始進行雙語轉型,從增加教師的雙語徵試條件,如:專業科目教師加上英檢通過認證(達到 CEFR 架構之 B2 級)即可報考雙語教師,可見各縣市對雙語政策的摩拳擦掌。訪談中,一位國小英語代理老師特別進修體育研究所,希望能增加甄試的錄取可能;也有國中歷史代理老師對於雙語教育給予肯定的觀點,認為將英語帶入部分歷史課值得嘗試。
這些教師跨越不同領域的勇敢嘗試,讓人對政策下的「雙語活化」目標有了更多期待。過去,英語教學目標往往鎖定語言課程的知識,但雙語教育下的教學目標可以更加寬廣,如:初階 – 學會基本課室英語與運用、運用英語打招呼…等;進階 – 理解地理等專業課中的基礎詞彙…等。
這當中,原本英語課程中既有的英語基本能力教學目標仍會延續,而雙語教育則讓人期待學生將英語真正運用在各科的學習與生活上。
教學方法的變與不變
多年來的教改、教育鬆綁、108 課綱…等教育政策下,許多英語教師隨著新的教育方針,靈活調整著課程設計與教學法。訪談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大部份的英語教師對 STEAM、CLIL…等教學潮流並不陌生,相信在雙語教育下英語教師也會是最能順應發展的前導者。
值得思考的是,教學現場還是常見一些傳統教學法,如:Language drills 的經典 Audio Lingual Method…等,是否仍適用於新政策?「不管在何種政策下,英語課程還是建立在讓學生學好英語為主、運用英語為輔。這些基本的文法句型,我想應該還會是課程的主軸。」採訪時,任教於公立國小的曾老師這樣說:「就像把英語課程當作是國語課一般,我們會說國語但上國語課還是一個字、一個字教,造樣造句的練習也不能少。為語言打底,這些基本功夫是需要的。」聽到這樣的解釋,雙語教育下的英語課程樣貌似乎更加清楚些。
教學評量的變與不變
雙語教育下的評量的是學科還是英語能力呢?現行的雙語政策尚未對雙語評量有明確定義。林子斌教授(2021)建議以「綜合性」評量進行,即透過學生在雙語課前後的英語程度測驗,加上教師對於學生課堂表現的形成性評量,來觀察學生在雙語課中英語的學習與運用。對於英語教師來說,透過此評量方式,協同專業科目教師,等於多了一道評量依據,更可以發現學生在英語運用上的困難點,也才能對症下藥加以輔導。
以此脈絡,雙語政策下的英語教學評量需要更加多元與具有彈性,如:在音樂課中能聽懂英語兒歌、在體育課能跟著簡單英語口令做動作…等。但,關於英語能力本身的評量,學生還是需要達到108課綱中英語領綱所要求的學習表現。
結論
對於改變,人們往往會在兩種極端情緒 – 興奮與恐懼 – 之間擺盪;對於影響眾人的教育改變,想必更讓人期待與不安。但是,一旦知道轉變的方向與做法,相信這些改變會慢慢變成習慣,久而久之內化為我們的日常。接下來的文章將分別探討不同學年段的雙語教育施行,讓我們一起討論、一起實踐、一起面對改變吧!
參考書目:
林子斌(2021)。《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 20 堂雙語課》。臺灣:親子天下。
作者簡介|Lizzy Chen
- Caves Connect 敦煌英語教學資源互動平台編輯
- 國小英語代課教師
- 曾任英語教學書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