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在《Caves Connect 教學診療室》中分享幼兒雙語教育教學歷程後,接下來筆者將透過一系列的觀點文章,介紹如何在幼兒學習階段實施雙語教學。第一篇就先讓我們從和幼兒學習最相關的基本環境需求、課程設計、建議教法以及評量方式開始吧!
幼兒學習時的空間與時間需求
在全美或雙語幼兒園中,因為進行的是幼兒教育,在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學校的狀態下,較容易安排孩子日常生活作息,建構出適合孩子年齡發展與興趣的學習情境。教室內的空間使用,除了搭配主題或單元活動、所完成的作品展示,更可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布置教室。不僅能讓孩子慢慢進入主題或單元的氛圍中,更可讓孩子對學習和教室環境產生強烈的歸屬與成就感。
適合幼兒的課程設計原則
在幼兒教育領域中,有很多不同的教學法,如:蒙特梭利、全美、華德福、傳統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法在建構學習情境時,也有著不同的依據與方向。
台灣幼兒教育漸趨向「開放式教學」,主張幼兒自主學習,因此在教室環境的配置上大多是開放式的角落空間,提供孩子自由探索與學習,教師的角色則為引導者或協助者,孩子才是學習的中心,決定主題的延伸或是終止,教師其中一個重要工作,便是收集與幫孩子預備足夠的素料與題材,並引導孩子自行取用與創作。
開放式教學法強調孩子從做中學,重視操作的重要性以及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強調學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生活必需」開始,有需求就有動機,有了動機才會想方法主動學習。再者,角落學習區設置的教具或素材內容可依主題方向做多元更動或是補充,而教具和各項資源的種類多樣化與數量的豐富性,是學習情境預備的重點。當「生活即是學習情境」時,專業的教材會是一種選項,但更常會是搭配著繪本、教具、實物、各式活動,甚至是戶外教學,來增加教學更多的可能性。
課程設計下的建議教法
依筆者觀察,在台灣以英語為主打特色的雙語幼兒園中,較少全語言的英語教育情境。而,全語言更像是一種哲學觀點,沒有絕對的教學方法,全得倚靠教師本身的外語能力與情境塑造。
全語言觀點強調語言的學習會發生在幼兒使用語言的同時。在幼兒園生活中,幼教師很常與孩子進行分享和討論,這也是幼兒經驗聽與說最自然途徑之一。教師需著重分享與討論的內容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情境盡量真實且自然、氣氛愉悅而溫暖,幼兒才能於其中安心、主動、盡情探索與建構語言的規則和功能。
- 運用方法舉例:教師在讀繪本時,可指著文字逐字唸讀,提供孩子將語音和文字結合的機會,也可透過圖畫、影片、扮演故事的方式,幫助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讀過的繪本可以再讀,讓孩子有機會熟悉,甚至在教師朗讀時一起參與,建立成就感。介紹過的繪本可放在圖書角,讓孩子可以自己翻閱,嘗試唸讀,結合聆聽的印象、圖畫的訊息,以及認得的文字、語彙和文法等資源,去說出或讀出故事內容。
另外,「語言經驗法」 (The Language Experience Approach,簡稱 LEA)是筆者很喜歡且常做的方式。
- 運用方法舉例:共同討論或分享經驗時,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或經驗,教師在壁報紙或白板上「寫」下孩子所說的內容,並於結束後將所寫的內容「讀」給孩子「聽」,同時展示該海報,邀請孩子隨時來試著讀讀看。這是一個能讓孩子參與且自然融合聽、說、讀、寫歷程的語言情境。
「環境文字」可說是全語言情境的基礎,主要目的是將文字和其代表的事物連結在一起,提供孩子認識文字的情境。
- 運用方法舉例:在角落中貼上角落名稱、教具、工具、玩具和材料標上名稱等等。在語文區圖書角裡擺放圖書,讓孩子翻閱,也可放置語言經驗法中留下的經驗圖表,供孩子認讀。這些環境文字和孩子的社會情境、經驗課程,以及正投入的遊戲都可以更密切地結合語言與生活。
學習評量方式建議
在開放教育中,檢核目標較著重孩子個人的成長躍進,例如:表演活動呈現,仍以孩子為主,由孩子一起討論想要表演的項目、製作道具、練習等。簡單來說,所謂學習成效,在幼兒園不單只是學科的進步,而是生活自理、社會互動技巧、語言、認知、感覺統合、品格等整體發展的純熟。
結論
以上所提的概念與方法,對於有意從事幼兒園外語教師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難度,須強化的是自身的外語能力,且將外語應用落實於生活情境。對孩子來說,語言是生活的一項工具,自然的浸潤才是有效學習和運用的最佳方式。
更多廖紀晴 Mignon Liao 老師的好文分享:
作者簡介|廖紀晴 Mignon Liao
- 20 年幼教經驗
- 11 年全美幼兒園配班教師
- 托嬰中心與幼兒園主管教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