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心理話】運用薩提爾「冰山理論」接住自己的情緒,開啟師生溝通

Intro
薩提爾「冰山理論」提供另一種思維,就是在當我們情緒湧上來,忍不住想要立刻制止眼前學生的行為之前,請先試著停頓一下,看看學生行為背後的內在因素和渴求是什麼吧!
「除了上課還要處理學生的問題,進度一直趕,要我怎麼有耐心?」
「每次對學生發完脾氣都很後悔,我也不想成為很兇的老師啊…」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都在面對各式各樣學生的需求,每天多少都會累積一些不耐、煩躁和情緒,有時候來自學生的突發狀況和不易管教,有時候出自於本身內心還不夠堅強和穩定,其實有情緒並非一件不對的事,只是身在忙碌又分秒必爭的英語課堂裡,我們很難有機會好好地與學生建立情感連結。
 
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
 
若用冰山來比喻,水平面以上是我們看見「行為」或「事件」的表象,再往水面下探究的話(人們通常看不見的、被忽略的部分),其實存在著一個人的內在狀態,包含感受、期待、觀點和渴望。
所以當我們在想要立即解決學生的行為問題時,若只單看冰山一角,很多想法會被侷限,在無法理解全貌的情況下,便會產生誤會或先入為主的成見,師生間將無法順利溝通了。
 
 
 
看見冰山底下的樣貌,先從建立連結開始
 
當情緒湧上時,老師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 停頓 5 秒,深呼吸:先穩定自己情緒,拋開先入為主的想法,有意識的看見冰山的表象行為底下,其實有許多層面互相影響。
  • 無法立即處理時,記得給予關注:在忙碌的教室裡,可以先說「Are you okay?」「Can we talk later?」「I’ll come back to you.」並蹲低身段,讓學生感受此刻是被關愛的。
  • 提供安全舒適的對話空間:有些人無法接受在眾目睽睽下被檢視,運用課後 5-10 分鐘的單獨談話,也是尊重彼此的表現。
  • 再忙也記得回到學生身邊:老師的言行一致,有助於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感,更能有效溝通。
我的情緒,誰來照顧?
 

或許有的老師會提出質疑「發生那些事情造成我當下情緒很糟糕,我還要裝作沒事來面對學生嗎?」

筆者認為冰山理論想傳達的,是每當事件發生時,我們先不急於否定和責備(心裡OS: maybe there is a story behind),而不是要求我們先「忽略自己的感受」,因為在停頓和深呼吸的同時,我們也在釐清自己的內在冰山呀!

而能夠同時考量學生和自己的感受,才是真正啟動和諧溝通的關鍵。另一方面,也因為兒童的情緒發展和表達還不夠成熟,所以需要大人們的引導和關心。

在冰山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旁敲側擊,傾聽學生的內在訊息,除了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回應時也適時跟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那將會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動學生反思,更是「學會尊重」的最好示範。

參考資料:

  • Virginia Satir, John Banmen, Jane Gerber, Maria Gomori (2006)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 李崇建 (2021)。《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親子天下

看更多老師心理話

Caves Connect

作者 Caves Connect

更多文章來自 Caves Connec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