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學生前進世界的 PBL 課程

By 2021-01-05 12 月 13th, 2021 PBL 教學, 觀點 Perspective, 跨領域教學
Why Read This?
隨著教育政策與世界趨勢的脈動,英語教學更顯多元,這當中專案式學習(PBL)展現出有別以往的教學能量,但如何尋找資源又能接軌國際卻格外需要心思。陳聖其老師嘗試以 PBL 教學讓資源有限的學生走出教室,確實地以英語與世界搭上線,來看看他如何做到的吧!

筆者任職的學校雖位於台南市,但是一所偏鄉小學,全校班級數一共只有六班。學校地處市郊工業區,是教育優先區重點補助學校。學生家長職業以工業居多,在家庭背景中,學生的組成大多是原住民與外配子女,整體來說,弱勢孩子占全校的 46%。大部份學生都沒有補習,也沒有出國經驗,長期缺乏文化刺激,放學後不是在田野間遊玩,就是在校園打球。因此,學校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 孩子接受文化刺激的地方。

(圖說:Our Storybook Project 高年級的孩子,正透過視訊與巴基斯坦師生解釋自己的故事創作與敘寫動機。)

實行 PBL 的動力來自讓學生走出去

筆者七年前到此校任教,在筆者任教前,學校沒有正式的英語老師,都是鐘點英語教師代課。校內也無任何英語活動,學生對於英語的學習動機普遍低落。接任後筆者開始思考,要用什麼方式來翻轉偏鄉的國際教育與英語教學。把課本教好 ? 還是在課堂中做活動(例如:桌遊、平板教學)活化教學 ? 還是要辦課外活動,開拓孩子的視野 ?無論如何, 心中的理念都是「文賢走出去,世界帶進來」。

任教的第一年,學校申請了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SIEP),我們以學校的傳統藝術「舞獅」為校本主軸出發,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國家的傳統藝術。從那時起,透過與不同學校交流,開始接觸了國際教育資源網 iEARN。iEARN 是一個非營利性世界網絡教育機構,透過網際網路,提供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師生交流與合作機會,藉由跨國專案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讓師生相互學習,同時也促進不同國家間的了解。

第一年筆者其實並不了解 PBL 課程,只好參考他校,再轉化成適合敝校的運作方式,尚是摸索階段。第二年參加了專案式線上初階課程,研習過程讓筆者對 PBL 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例:專案歷程的認識、將專案分成三層次等。也有了一些施行心得,具體的課程作法與細節,會在之後的文章中分享。

   

Project 與 Project-based learning(PBL) 其實大不同

在進行 PBL 英語課程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該如何選擇專案?要用什麼時間?要單科還是需要跨領域統整?

在釐清以上問題前,筆者發現有部分老師會把完成 Project 當成是 PBL 課程,但這兩者其實不一樣。以下重點整理 Project 與 Project-based learning 相異之處提供參考:

由表中可知 PBL 可以看作是一條持續往前的箭頭(學習歷程),而 Project 則是一個點。是否可以將 Project 當成 PBL 呢? 筆者根據經驗歸納出下列三點小結:

(1) Project 並非完整的課程,例:老師上課時請學生回去統計自己吃了哪些食物,蒐集資料後,在課堂上分組進行報告,類似的活動都不能算是一個 PBL 課程,只能說是一項作業。

(2) Project 本身不應被視作教學方法,而是附加的活動。

(3) Project 難以取代傳統的課程單元,無法成為依照課程內容的主要學習課程,原因是 Project 就如同上述所言,可以是一張學習單甚至是一個小小的任務(task),解決的問題通常只是表層,學生不需經過長時間的探究,而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也或是有既定的答案(例如學習單)等作業。我們可以說 PBL 是完整的大餐,Project 則類似當中的一道菜。PBL 課程是長時間且跨領域,與各科目的總綱領綱相呼應,在原有的學科內容基礎上,針對同一主題加深加廣。有些 Projects 甚至獨立於現有課程外。

從 PBL 中看到學習成效

筆者所帶領的 PBL 課程,是先從單領域小規模課程開始,實行下來發現,這樣的課程內容會被侷限,難以加深、加廣。於是與其他科目老師協調,從第二年開始改採跨領域統整式課程,以張網式的架構進行課程統整,從學生的學力檢測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英語能力的確有所提升(如下圖)。

結論

在新課綱下的英語教學,筆者認為教學不應僅限於教科書內的知識,而是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與文化刺激。透過專案式學習(PBL)、張網式的課程模式,讓學生長時間浸潤在同一個專案主題內,體驗不同領域的學科(multiple inputs),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最重要的是,透過專案培養學生未來需具備的素養與能力,不僅擴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更豐富他們的人文關懷,對於多元文化的交流也有正面的幫助。筆者同時觀察到學生開始積極想要完成專案,展現出不同以往的學習動力,這也是發自內心難能可貴的學習動機。

(本文相關照片皆由作者提供授權使用)

作者簡介|陳聖其 Ken
● 台南文賢國小英語教師
● 台南市國教英語輔導團團員
● 榮獲美國傅爾布萊特2018-2019學術交流獎學金赴美交換學者

 

陳聖其 Ken

作者 陳聖其 Ken

更多文章來自 陳聖其 Ken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