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實踐】三階段培養學生團隊關係技能

Why Read This?
當前全球幾乎都面臨著嚴重的少子化現象,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缺乏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因此學校提供相關課程便成為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來源。一起來看看黃如吟 Vicky Huang 老師是如何透過三階段建立學生自信參與團隊活動!

理想中的 SEL 融入英語課程是:一方面協助孩子學習語言技能、一方面建立情感管理、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等重要能力。

然而,現實課堂的分組合作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組員們溝通不良、缺乏合作精神,或無法有效解決衝突。這些問題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社交互動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左右整體上課氛圍,因此教師需要即時介入並提供支持或協助。

鮮少有人天生就是優秀的領導者,也不是人人都知道如何成為神隊友。透過 SEL 的人際技巧,幫助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從而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學習同時融入覺知素養,讓學生意識到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對團隊合作的影響,並學會如何在合作中保持冷靜和自我控制。

以下提供三階段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可以逐步更好地適應團隊合作的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在團隊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階段團隊合作活動設計

第一階段:角色定位

目的:通過分析和辨識組織或團隊中每個職位所需特質,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各角色的重要性。

步驟:

1. 每位組員分配隊內職務,讓他們在團體中都能扮演重要角色,例如:leader(組長)、reporter(報告長)、resource manager(資源管理長)、time-keeper(時間管理長)等。

2. 小組探討每個角色該有的特質與責任,例如:稱職的 leader 需要友善並願意傾聽,而出色的 reporter 則需要勇氣和清晰的表達力 … 等。

3. 活動中,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觀察力,並學會如何讚美自己與隊員。如:“I think I can be a good reporter because I am brave.”  “Penny can be a nice leader because she is friendly and always listens.”

第二階段:就職宣言

目的:增強學生自信,並鼓勵他們在團隊中積極發揮作用。

步驟:

1. 在完成角色定位後,進行就職宣言的活動。

2. 給每個學生信心宣告的機會,例如:”I am a resource manager. I am responsible and helpful.” 讓他們能夠自信地介紹自己擔任的職務和人格特質。

3. 活動中,教師應適時協助學生們學習表達自己,並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

(圖為活動實景照)

第三階段:造橋任務

目的:建立學生間的合作與溝通,並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

步驟:

1. 搭配耳熟能詳的歌曲《Train Is a Comin’》。

2. 引導學生進行團隊任務:為火車建造一座堅固的橋。

3. 說明任務為限定時間內,團隊合作運用手邊的吸管和膠帶,以小椅子作為橋墩,共同建立一座可以承受重量的橋樑。

4. 過程中,resource manager 負責領取與管理材料,leader 負責展開討論,time-keeper 則監督時間,而 reporter 在完成任務後向全班介紹設計理念和特色。

(圖為經由團隊合作完成造橋任務)

教學心得

過往在教室執行團隊活動時,只會選派各組組長,但在接觸覺知素養課程後,筆者意識到每個組員都應該被賦予重要的角色,才有助於建立組員之間的認同感和信任感。

定位角色時,常常觀察到有趣的現象,例如:稍具主導性或英語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爭相擔任組長的角色。然而,在適度的提醒下,他們也能心悅誠服地讓出職務,並努力尋找更適合的人選;後來這些學生反而選擇擔任reporter,因為他們清楚地理解自身的語言優勢能確保團隊的作品被清晰理解與看見。

就職宣言中,有時會遇到不太敢開口的學生,教師只要簡單與他們並肩而站,適時給予肯定的目光和支持,通常就能幫助他們克服內心的恐懼。跨出第一步雖然艱難,但一旦開始,學生們便會發現事情越來越順利。

結語

依然記得,起初遇到點名就會害羞低頭、趴在桌上的學生,在經過幾輪的團隊學習後,紛紛主動爭取成為 reporter 的機會。透過持續的練習,引導孩子們發掘自己的潛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展現光彩,這也正是 SEL 的魔力所在。

(內容照片由作者授權提供)

 

更多黃如吟 Vicky Huang 老師好文分享:

【SEL實踐】情緒力:穩定兒童學習的關鍵

【SEL實踐】社會覺察:開啟參與群體的第一步

 

作者簡介| 黃如吟 Vicky Huang

  • 屏東傳程美語短期補習班班主任
  • 敦煌教育集團師訓講師
  • 凱撒琳美語師訓講師&教學顧問
  • 夢的N次方國小組教學分享講師

 

 

黃如吟 Vicky Huang

作者 黃如吟 Vicky Huang

更多文章來自 黃如吟 Vicky Huan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