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教室裡的小手作,發展幼教的大能力

Why Read This?
當數位資源充斥生活,幼兒為什麼更需要手作?本期邀請深耕幼教多年的廖紀晴 Mignon Liao 園長,從做中學理論到課程應用,帶你理解手作如何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與自信!不要錯過!

無論是對幼兒或教師,電子載具與數位活動為教學注入了新鮮感,也帶來了省時便利。然而,在幼兒教學上,效率不應該是最重要的目標。

不管是幼兒動手操作,或是教師的手作活動、教室佈置等,實體手作的價值是數位無法取代的

學習來自於動手做

盧梭的「自然教育」認為經驗是學習的基礎,透過與自然互動與親身體驗,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並運用知識。

提倡「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杜威進一步將經驗分為「直接的經驗」(Immediate Experience)與「反省的經驗」(Reflective Experience)兩者交互循環後,形成新的經驗,能讓孩子培養出進階思考能力。

由此可知,孩子的學習起始於親身參與。

因此,幼兒教學者要有能力教授手作。基礎如製作教具、教室佈置等環境營造力;進階如引導幼童進行手作,孩子需經過教師指令的傳遞與互動,才能發展思考、解決問題,並且在自然情境中學習生活。

多元素材的創意操作

以「做中學」為理念的幼兒手作,應該是從頭到尾都由孩子自己完成,教師只需提供孩子操作時的必要協助(例如管控器械安全等)。

也因此孩子不應該只是單純使用老師準備好的貼紙或圖案,或進行如張貼等過度簡化的活動。

進一步來說,手作就是要讓孩子利用各類材料和工具「將想像力實體化」!

建議以可自由建構的素材為主(如黏土、不同材質的紙張、養樂多等空瓶、布丁盒等),讓他們能隨意設計,並不受限制地運用操作工具(如白膠、膠水、膠帶、剪刀、打洞機等),賦予創作不同的靈魂。

如果能帶領孩子收集各式材料,例如資源回收裡的紙箱、寶特瓶、廣告紙等,甚至是一顆顆不同樣的漂亮小釦子,不僅能教環保也能成為孩子創意的寶石。

在課程設計中融入手作

筆者建議以下三大面向來做課程設計規劃:

善用線上資源

有了充分的材料資源,要如何篩選可進行的手作種類呢?網上其實有很多手作相關網站,社群網站也有許多前輩分享,只要考量幼童發展,加以活用或調整就會成為適合在課程中操作的活動,例如: Pinterest 等線上資源,提供許多有趣的手作活動或科學實驗,筆者習慣只要看到喜歡的就會立刻存起來!

培養整理的好習慣

幼教活動的「停止」是非常重要的教學,除了培養孩子歸位整理的好習慣,也象徵一個活動的結束。你可以:

  1. 準備不同顏色的籃子,引導孩子將教具分類並完成收納,對於未來取用以及安全性都有很大的幫助。
  2. 剪刀要準備剪刀架、色紙要準備色紙盒,隱性的展示與規範孩子分類與歸位。
  3. 運用小掃把、小畚箕讓孩子整理自己的桌面以及地板,可以幫助孩子未來小心操作,避免材料遺失或因為浪費產生太多垃圾。

結語

幼教活動中的每一個步驟與材料運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以及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建立。看似沒有關連,但生活規範的培養、手眼協調與小肌肉精細動作等能力的訓練,皆是從「操作」而來,讓我們一起帶領孩子動手做吧!

(封面出自 Freepik

 

更多廖紀晴 Mignon Liao 老師的好文分享:

【教學診療室】從了解幼兒開始雙語教學歷程

幼兒雙語學習這樣教最上手

想成為幼教英語教師,知道這些讓你事半功倍!

完備親師溝通,幼兒英語教學好暢通

由幼兒主導活動設計? 英語幼教師可以這麼做!

【幼兒教育】數位工具怎麼用?一篇看懂親師生三贏關鍵

作者簡介|廖紀晴 Mignon Liao

  • 20 年幼教經驗
  • 11 年全美幼兒園配班教師
  • 6 年雙語幼兒園園長
  • 3 年托嬰中心主任

 

廖紀晴 Mignon Liao

作者 廖紀晴 Mignon Liao

更多文章來自 廖紀晴 Mignon Liao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