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前線直擊】從新加坡雙語經驗中反思台灣雙語科學教育

Why Read This?
雙語教學已進行了好一陣子,老師們是否已建立自己的課程模式?又或著還在摸索更好的方式呢?本期文章由在自然專科雙語教學中,有著豐富經驗的陳佩雯老師,透過參訪新加坡雙語教學之所得,分享具參考性且適用於臺灣的雙語教學方向。一起來學習!

(圖片出自 Freepik

鑒於新加坡的雙語課程是以英語為第一語言、族裔語(如:華語)為第二語言,當筆者有幸至新加坡參訪時,特別提醒自己要注意從臺灣的角度擷取新加坡經驗時要有所取捨。此行目的在於瞭解新加坡政府推動雙語教育的策略與模式,透過進校參訪與觀摩課程,提出對臺灣雙語課程發展及提升學生學習效能的建議,並提供師資培育及雙語教材編輯的發展方向。

因筆者為自然科任教師且正進行北市教育局雙語自然教材的開發,以下皆以此角度提出看法。

一、從新加坡的「增值語」反思臺灣雙語課程定位

本次參訪拜會了南洋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吳英成教授,當天的演講中吳教授特別強調新加坡的學校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學生還需另外學習所屬族群的母語,而新加坡又將這樣的第二外語解讀為「增值語」,幫助人民在工作、國際貿易等面向有更大的優勢。

認識這些新加坡的語言背景後,不禁思考:建構臺灣雙語教學政策時,要把第二語言的功能定位在何處?

語言隱含了身分認同與文化需要,當雙語定位為學生能用英語進行國際交流溝通時,我們的雙語教材是否也能夠本土化且緊扣學科特色讓學生上雙語課時除了學到學科內容、雙語表達外,也對自己的土地有更深的認識,這是在發展教材必須關注的焦點。

從臺灣雙語課程走向定錨雙語課程內容

延續上段,要建構本土化且緊扣學科特色的雙語自然教材就必須從臺灣的課綱出發。108 課綱強調讓學生養成「自發」、「互動」及「共好」的特質,並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為達此目標,雙語教材與教法就要能引導學生理解與進行「學習」,並將這些能力隨時應用在生活中。 筆者整合了「自然課綱」與 「英語課綱」,以學生需具備的能力為主軸做統整,並結合上述在地化雙語課程的走向,歸納出如下課程內容:

學科教師設計課程時應包含:

  1. 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 觀察與提問
  • 規劃實驗以驗證假設
  • 以現有知識推論新狀況成因
  • 由驗證歷程習得科學知識
  1. 能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
  • 以多元方式表達想法,例如:圖表、繪圖、模型等
  • 說明想法時能引用證據支持
  • 能聽懂與分析別人表達的想法是否合理
  • 欣賞他人的表現
  1. 能培養學生探究思考能力
  • 常問自己為什麼、並學會解釋現象
  • 主動關心生活當中的議題
  • 找出議題中不合邏輯的地方

學科教師準備教材與語文時應考量:

  1. 文本學生能看得懂嗎?
  2. 如果學生無法理解句子,是否有圖說可以協助理解?
  3. 學生能依據文本進行討論嗎?
  4. 教材的呈現順序符合這單元的科學發展邏輯嗎?
  5. 這堂課上完,學生的語言習得能否有助於學習其他學科?應用在生活中?

 

三、落實雙語學科的 2W1H

當眾人期待雙語課程是培養學生用英語對國際說出臺灣的故事時,在教學上則需強化學生講故事的內涵、故事的鋪陳脈絡(學科內容)與講故事的流暢度(語文掌握)……等。而這樣能力的培養,學科老師們,應從哪部分開始呢?

舉個例子,把科學融在生活中,在帶學生探討煮沸的水適合養魚嗎?這其實牽涉到氣體溶解度的概念。以下為設計課程時的建議:

  1. 先思考要讓學生觀察到什麼(what)
  2. 讓學生針對觀察提出什麼問題 (why)
  3. 學生要怎麼去驗證這個問題的答案 (how)
  4. 最後思考要怎麼給學生語言鷹架和別人表達想法,說出自己腦中的故事。

結論

以上僅從雙語定位,找出臺灣雙語自然課可以發展的課程內容,以及要注意的思考點,期待在這樣的架構下,臺灣的雙語自然教學能真正幫助孩子用雙語說出深邃在地故事。

(本文特別感謝蘭雅國中資優班郭青鵬老師給予方向建議)

 

更多陳佩雯 Annette老師好文分享:

【CC 前線直擊】雙向學習跨領域教學—自然專科老師分享如何進行英語教學

【CC 前線直擊】科學跨領域教學三大課程設計原則

 

作者簡介|陳佩雯 Annette

  • 台北市文昌國小學務主任/雙語自然科學教師
  • 台北市自然科輔導團團員
  • 台北市雙語自然科學教材主編
陳佩雯 Annette

作者 陳佩雯 Annette

更多文章來自 陳佩雯 Annett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