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了解了學生會有學習上的個別差異,而老師應嘗試理解學生在學習歷程中不同面向的需求。有人說,老師如同孩子第二個媽媽,確實,除了學習上的需求不同,老師也同時需要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情緒有所理解。以下就讓我們來討論如何處理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學生情緒問題吧!
原來情緒擺幅可以這樣大 → 接納與傾聽
遇到學生們因遊戲、活動或其他原因在教室情緒失衡時,情緒引導與紓發對於課程的平和進行相對重要。老師們也因為接納與傾聽學生的聲音,跟著學生的情緒洗禮伸展,擴張了自己的包容和諒解。如果採取冷漠忽視,甚或施予高壓與批評,都只會為雙方帶來負面的結果。
處理學生情緒時,有些要點提醒老師:
● 用學生的起點來理解情緒
● 用學生的語言來說明情緒
● 用學生的角度來解決情緒
老師可以這樣做:專心聆聽
學生保持沉默的處理
常見狀況與引導:
狀況一:Sandy妳一直看著窗外,是看到什麼嗎?
狀況二:Jason你要不要寫下來讓老師了解你的感受?
狀況三:來老師要說故事囉!大家要提起精神聽故事喔!
用語言展現同理心
常見狀況與引導:
狀況一:最近老師覺得你在英文的學習上有些吃力 (興趣缺缺/排斥…等)需要幫忙嗎?
狀況二:你最近好像有心事,可以說給我聽嗎?
狀況三:你最近上課時有時會大吼「不公平!」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
言行不當 → 以身作則,制定團體公約
現在的孩子自我中心心理較強,會要求別人聽他的,只要表現一點點好,家長或老師們通常會大方地給予稱讚,但是也易造成學生對自我的了解與現實有差距,自信心過度膨脹和缺乏自省能力,常給學生自己和他人帶來人際上的糾紛。
常見狀況:
老師:你為什麼打他?
學生:我沒有打,我只是摸他,我只是不小心的,他不會閃開喔?
老師可以這樣做:
堅定地運用班級規矩,同儕的力量、小組競賽和獎懲,讓學生彼此提醒和約束,慢慢塑造學生正向的行為。行為雕塑是一項萬里長城般的工程,過程中難免時進時退,老師們千萬別寄望能一蹴可幾。同時,讓學生了解老師要糾正的是行為,這件事不會影響老師對他的喜愛,只要學生有往進步的方向努力就是值得嘉獎的事。
不寫功課,屢考屢敗 → 因材施教,重視個別差異
面對學習表現落後的學生,重複地留下補考或罰寫其實只是一次次地抹煞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而已。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模式是必須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紙筆測驗、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在同一個時間內完成進度,老師在設計教學內容與測驗時,就必須把團體班內的個別差異考慮進去,可適時安排個別化的補救教學、課後善用多媒體課程(例如:Lexile 藍思線上閱讀系統,提供個別化閱讀系統;VoiceTube 多元美語題材,提高學習興趣)…等,都是可以照顧且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結語
如果老師們能了解自己的教學特質和盲點,放下身段,多看學生的好,學生會越看越好。在聯絡簿上多做正向溝通,小小的進步也給予鼓勵;多建立親師互相信任支持的關係,多辦活動多元的了解學生;積極聆聽與接納學生行為背後的原由;對正確的行為給予之持與肯定,對錯誤的行為給予指導與原諒;對學生成績不存野心,不因成績高低而對學生有差別待遇;協助學生解決生活適應上的困難,引導學生喜歡自己的優點和亮點;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幫助學生培養成功經驗。健康的教育心理,相信可讓老師們在教學平台上,透過平緩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圓滿了自己也成就學生。
更多 Sarah 老師好文分享:
作者簡介│Sarah Lin
- 林肯美語創辦人暨課程總監
- Simply Listening & GEPT KIDS 作者
- 美語教學師培與親子教育 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