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主編選修課

By 2016-10-06 8 月 5th, 2020 專題 Feature, 學習動機

成長是由生澀邁向成熟的過程,相同的議題,在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詮釋與作法。回想這十三年的教學歷程,對於「學習動機」,我經歷了三個截然不同的詮釋階段,而不同階段的我,又是發現了哪些問題,並嘗試用哪些方法,才順利的跨越到下個階段呢?

階段一:教學資歷四年

學生學得開心,便是具備了學習動機。

每次玩遊戲時,學生總是看起來既開心又興奮,且參與度很高,這樣的甜頭讓我以為只要遊戲不無聊,就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因此我把遊戲當作學習活動,每回備課時,總是會想哪些遊戲好玩,同時又可以練習英文。

發現問題
習慣性地依賴遊戲和競爭模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行為讓我踢到了鐵板。看到對英語學習尚未提起興趣的學生,在不玩遊戲的時候,就像一顆顆洩了氣的氣球,頓時失去「動機」,也無法靜下來練習寫作和閱讀,我心想:英文課到底要怎麼上,才能擺脫比快、比記憶、比分數或是集點換獎品的模式,進而引發真正的內在學習動機呢?
我這樣做

1. 調整自己上課的節奏,在動態活動中穿插靜態活動,平衡動靜之間的時間分配。
2. 釐清活動及遊戲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針對活動嚴格審核。若要活動同時達到學習目標,並啟動學習動機,最重要的關鍵便是引導學生探索語言的內涵,透過語言內涵的累積,才能設計出具連貫性的學習活動。
3. 課後記錄活動,長久累積下來就會是一本寶貴的學習活動紀錄本,日後在備課時,這些被記錄下來的活動都會是教學靈感的泉源,而教學者本身的活動設計能力也會因為這個檢視的過程而不斷地提升。

階段二:教學資歷八年

教學成效即是評估學習動機與否的最佳指標

經過階段的調整後,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成效也大大地提升,這樣的改變受到學校及家長的肯定,讓我對於自己的教學實力與班控能力都有相當的自信,因而不自覺將成果歸功於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發現問題
整體教學成效備受肯定讓我差點忘記身為一位教學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優勢,唯有啟動學習優勢,才能喚醒永續的內在的學習動機。因此,我開始將班上的學生悄悄分類,仔細觀察才發現一個班級內具備語言優勢智能的孩子其實佔了班上不到三分之一,若繼續採用既定的教學模式上課,似乎無法讓我深入地了解其他學生的學習優勢。
我這樣做

1. 嘗試顛覆傳統備課方式,開始以主題發想活動,而發展出前一篇『可以這樣做』中同心圓備課模式的雛型。
2. 透過悉心觀察每位孩子,幫學生做最好的學習規劃。因為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在學習特性上皆有差異,我會替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循序漸進地記錄他們表現較為出色的部分,一段時間後便可歸納出他們所擅長的領域。
3. 建立自我正確認知:教學如同學習,是一段歷程,而非結果,教學者需要做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與調整,才能找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模式。

階段三:教學資歷十三年

學習動機是驅動學習者探索未知的內在力量

歡樂的課堂氣氛、積極的教室參與或優異的成績並非是擁有學習動機的指標,真正的內在學習動機是能夠驅動一位學習者自信且積極地運用所知去探索未知,並從中獲得知識以及思考所帶來的成就感。

發現問題
八年的教學經驗讓我的帶班成效趨於穩健,透過引發內在學習動機,也讓班上擁有不同學習優勢的學生們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但有時在會議或訓練分享時,我發現自己的方式備受教學夥伴們的質疑,例如:時間的掌控、實際的教學成效…等,要將理念實踐,卻沒有旁人的支持,力量是很微薄的。
我這樣做

1. 解決的行動力:遇到困難時,分析並擬定新的策略在班上試驗,透過結果分析來決定修正策略或持續執行。
2. 分享與團隊合作:與教學夥伴分享教學上的難題,透過討論集結共識,建立彼此間的信任感。
3. 提升自我專業:多方強化自己在字源學、西洋神話、俚語以及各學科上的知識,老師懂得越多,連結、統整的能力也會越強,教學也可以達到點線面均衡的狀態。
4. 參與進修活動:參加教師師訓,甚至嘗試擔任講師,在分享經驗與想法的過程中,很容易地就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對於自我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會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

Teaching is a work of heart.

一場師訓的感觸讓我有機會再次檢視自己的教學,不禁讓我回想十三年前剛踏入英語教學領域的自己,從懵懵懂懂到現在能夠以較為成熟的態度看待教學這門以情感堆砌的專業,回頭看這片風景的當下,著實有份難以言喻的充實與感動,感謝一路上所有曾經指導過我的老師,更感謝學生們所帶給我的能量。

老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另一個生命。

每當感受到學生的成長時,我都會再次堅定自己的信念。希望這些經驗,可以給予正處於不同階段的英語教學者一些不同的思考面向與啟發,也希望身為老師的我們,能夠幫助學生在以成績為學習成就的社會價值中開創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天空。

 

作者簡介 │ Limma Li

  • 現為出版社英語教學顧問
  • 多場師訓講座講師
  • 14 年英語教學經驗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