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踏進工作坊空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圓。
Christopher Beaulieu 和 Malia’ Kekia Nicolini 邀請所有參與者席地而坐。大家面面相覷,或許認識、或許第一次見面,但都從四面八方齊聚於此。我們將包包、手機及雜念擺在一旁,沉澱片刻,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Seeing and Being Seen.
Chris 和 Malia 是 B4 The Other Creations 的共同創辦人,兩位皆是有多年推廣英語戲劇教育經驗的教育者及演出者。他們受邀至世界各地的機關單位,向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分享理念。簡單來說,引用 Chris 的話:他們教人們如何玩。
用心玩,打破訓練的框架,成為向外延伸的教育
圍坐著,Chris 和 Malia 引導參與者輪流介紹自己的名字、來自哪裡、用三個詞形容當下的感受,並完成這個句子:As a playful person, I am _____.
覺察自己的真實感受、接納它、並表達出來其實不簡單。
作為教育者,我們容易只著重思考(I think),而忽略用心感受(I feel);但真實的感受往往是語言學習的核心。傳統的教育制度就像工廠,將不同個體放進同樣的盒子裡;教室中做的絕大部分只能稱得上「訓練」而非「教育」。要縮短兩者間的距離,師生都需要培養感受力,而戲劇會是個很好的橋樑。無論戲劇、音樂、文學或藝術,人類做這些事就是為了去感受。同樣地,語言學習者對文字或故事有了自己的感受才能產生連結。
As a playful person, I am _____. (身為一個愛玩的人,我是_____。)
你會如何填空?也許是 competitive, 也許是 curious,也許是 observant,也許是 creative……也許光是 playful 這個字就讓人猶豫了。你是個愛玩的人嗎?你願意帶著學生一起玩嗎?你願意玩得比學生更投入嗎?
大人對 play 一詞常有懶惰或不正經等負面聯想,「愛玩」幾乎跟「不認真」畫上等號。玩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公園裡玩耍的孩子彼此教與學,無論認不認識,很快就能理解規則且玩得投入。要玩得好,必須有觀察、判斷、冒險、團隊合作以及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等能力,以上亦是學習很重要的能力。
孩子會嘗試一切可能性去玩、去探索,直到大人們介入說 Yes 或 No;而通常孩子得到的 No 遠多於 Yes。為了避免 No 帶來的麻煩,很快地,孩子們放棄表達想法和冒險的勇氣;學會回答大人想聽的答案,做大人想看的行為。戲劇活動中,我們練習放開心胸接受未知,找回愛玩的自己,願意多用 Yes。
上述鼓勵感受和玩,可能讓老師擔心在學生面前的權威形象與距離感會瓦解,因此成為一些老師對於使用戲劇元素的顧慮之一。事實上,唯有打破這樣的迷思, horizontal learning(水平學習)才能產生。在工作坊中,比起 teacher(老師)或 lecturer(講者),講師更常自稱 facilitator(引導者)。這個用詞透露了他們對教育的看法: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在同一水平線上的;而非老師高高在上、學生在下的垂直關係。老師引導學生共同創造出學習空間,唯有在水平線上,雙方才能真實地交流。
肢體是共通語言
緊接著,我們開始活動身體。透過簡單且漸進式的 color, number, and object 活動,現場立刻升溫。我們跟他人接觸,用肢體共同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物體。在歡笑聲中,彼此的距離縮小了。活動雖然簡單,卻能提供教學者許多資訊,像是每個學生對肢體接觸的容忍度、是否願意與他人眼神接觸、玩遊戲時較在意規則還是享受當下。由此可見,肢體也是溝通的重要媒介。英文教室中,如果學生少用口語表達,肢體活動能讓師生在同一個水平,幫助學生卸下心防。
Effort, Risk, and Momentum
付出、冒險、動力,這是學習的三大關鍵。要學得好,學習者必須在乎,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必須冒著失敗的風險,擁抱未知。必須有持續下去的動能。戲劇亦如此,劇中角色付出各自的努力,冒著風險做出決定,最後產生了改變。
這時,Chris 和 Malia 拿出一條紅色的大繩子。參與者竊竊私語,有人皺眉抱胸,有人往角落躲。我們全都在繩子的一側,規則是每個人必須跑進繩子裡跳四下後跑到另一側才算過關。離開繩子時如果被繩子掃到,即使是擦到衣角也算失敗,必須重頭來過。遇到未知,我們習慣性產生防衛,盤算著成功率。為了成功,我們自動把標準降低。但 Chris 和 Malia 提醒大家:Live in the WOW, instead of worrying about the HOW.
繩子一側的參與者「付出努力」,嘗試跑進中央。到了中央後,必須「冒著失敗的風險」跳繩。跳完三下後「保持動能」繼續衝到另一側時,參與者的身分便從「未過關」變成「過關」。但可想而知,這個艱難的任務不是每個人都能一次順利過關。許多人一次次失敗重來,Chris 和 Malia 嚴守著訂定的標準,不鼓勵也不責罵,只是不斷地甩繩。重來並非懲罰,而是機會。
失敗也是個選項
過關者為另一側的人打氣、擔心、提示,有人過關時,我們如同劇場觀眾大聲喝采。但對於進入繩子的挑戰者而言,過多的期待與關注會變成壓力,其他人的提示也可能剝奪挑戰者的學習經驗。
繩子停了下來,Chris 和 Malia 提醒我們,這個活動的目的並不是所有人過關。失敗是學習重要的一環,不是禁忌。我們那麼激動地想讓他人過關到底是真的在乎他們的學習經驗,還是無法忍受看見他們失敗?無論成功與否,每一次經驗都是學習機會。學習者在失敗後必須決定是否再次嘗試,而「抉擇」即是劇場。劇作中,許多角色在多次嘗試後都失敗了,甚至活不到故事的最後,但你說《哈姆雷特》不精彩、《羅密歐與茱麗葉》不動人嗎?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唯有認識、了解自己,我們才能自信地透過語言跟世界分享自己的故事。想讓學生找到他們的聲音,老師就必須先找到自己的聲音。B4 The Other 提供了老師們認識與發掘自我的絕佳機會。
課堂的最後,我們再度圍成一個圓,回饋與增強工作坊中自己最深刻的體會。這三個小時的豐富內容與體悟不及備載,但有一個訊息相當重要:術科能力可以教,學生「好奇」或「付出投入」的心卻教不來,老師只能以身作則。唯有當教師展現完全的投入、求知慾、友善與尊重,學生才能反映出這些特質。
你是否願意成為能量的中心,激起陣陣漣漪?
B4 The Other 官方網站:www.b4theother.com
〔採訪撰文-陳意涵 Ariel|內容企劃-嚴以婷|影片製作-唐浩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