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批判式思考」能力包含各種思維邏輯訓練,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所必要的,而若教學一昧注重分數、不注重「全人教育」,最後也只能教出「考試機器」!如何能二者兼得呢?這次奧塞美術館 30 週年特展便是「能夠同時做到 “美學藝術” 與 “批判式思考” 的英語教育」的最佳範例。
多數習慣以「單元主題式」教學的老師對於「多元技能合一」的課程通常感到十分困擾,例如:「從文章閱讀中引導賞析,並加強寫作能力」,這種課程不但讓老師覺得在教學上有困難,更別提要在短短一堂 45~50 分鐘的課程內完整呈現。那以「介紹 19 世紀法國藝術流派及改變」為目標,力圖把 19 世紀法國藝術史上思想改變最劇、對後世影響最多之眾多流派的來龍去脈「說清楚、講明白」的奧塞美術館 30 週年特展是怎麼解決這個困難的呢?
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19 世紀的法國在短短 100 年內隨著快速改變的思潮產生了 5 個主義,衍生出至少 12~13 個流派,這樣龐雜的藝術演變怎能在少少 69 件展品中說清楚呢?於是,奧塞展策展方藉著批判式思考能力中最常見的兩種解決問題技巧: 「Compare & Contrast」及「Cause & Effect」來解決這道難題。
- 用「Cause & Effect」方式安排五大展區,清楚說明各主義及流派的演變。
- 在各展區中,利用「Compare & Contrast」,將相關的主義/流派畫作特色兩兩對照、比較異同。
參觀完後,不但能清楚明白各主義之間的淵源、更懂得如何賞析畫作!這便是運用批判式思考能力的好處,老師若將此運用在教學上,不僅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像是「從文章閱讀中引導賞析,並加強寫作能力」這種「多元技能合一」的課程,還能同時訓練學生的批判式思考能力。
以下提供五種可以運用此次特展將「藝術結合英語」學習的教學法給老師做參考:
(一) 利用「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畫作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然後加以比較。
「古典主義」:畫作主題多來自希臘神話,強調理性美,故人物臉部不加陰影以求唯美、少有表情以求莊嚴,適合學生練習描寫文。
「浪漫主義」:畫作主題多元,光線明暗對比強烈以表達動感,強調危險、恐懼、對大自然敬畏…….等較激烈情緒,適合學生練習寫敘述文及運用大量形容詞來自我表達。
(二) 利用畫作延伸教學活動。
至寫實主義時期,肖像畫的主角不再侷限於王公貴族,可引導學生往下列方向做延伸學習:
- 依所學到的藝術知識判斷畫作風格,並試著解釋原因,練習「Referring Information / Using Information」的技巧。
- 學習畫中人物的相關知識,培養不同領域的涵養。
以《雨果肖像》為例:
- 人物由陰暗的背景烘托、臉部沒有陰影、衣著服飾力求寫真的特點為古典主義特色,但畫中人卻非王族,而是以文學作品《悲慘世界》影響深遠的文學家雨果,「主題的改變」使這幅肖像畫轉而成為寫實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 介紹雨果的生平與代表性作品《悲慘世界》,或教唱歌劇中的主題曲,讓學生同時學到文學、歷史、音樂……等相關知識,真正做到「跨領域」學習。
(三) 利用同一主題畫作排列組合寫敘述文。
以上作品為米勒、梵谷及特華庸的作品,作家不約而同地描繪出 19 世紀農村生活的樣貌,可讓學生自行將畫作編排順序,練習「看圖說故事」─ 用過去式撰寫故事,這是最切合實際語法的文法及寫作練習了!
(四) 「印象派」畫作最適合做推論技巧練習。
印象派畫作強調當下的瞬間體驗和感受,讓學生模擬印象派畫家在外面寫生時,眼睛因強烈日光而瞇起,得到不同於平時的觀看經驗,然後讓學生做「邏輯推論」練習:依照觀察,解釋畫中人物大概是在哪個季節、天氣狀況、時間做這些活動,並為畫中人物創造可能且符合邏輯的對話。
(五) 利用「象徵主義」引導學生表達自我。
象徵主義就是運用人、事、物表達對某件事的看法或感受,《閱讀者》利用美麗的畫作來表達「閱讀是件美好的事」;而摩洛利用〈變形記〉中海中仙子嘉拉蝶和獨眼巨人故事所畫的《嘉拉蝶》表達了「善與惡的對照」。由此舉例,可讓學生先用圖像畫出「The Most Unforgettable Memory」,然後以口語或文字解釋畫作中的用色、構圖及物體所代表的意義來說明自己的經驗及感受。
藉由以上的教學方式,「強化英文四技能」與「培養全人教育中的美學素養」便成了教學目標,各項「批判式思考技巧」則為教學方法,如此一來,就能一舉數得,同時培養學生所需要的知識與軟實力,真正教給他們「帶得走的能力」!
看更多康璿華老師的英語藝術教育>【專家相談所】康璿華─跨領域教學:英語藝術教育
作者簡介│康璿華
- 南澳大學 TEFL 英語教學碩士
- 專業博物館展覽雙語導覽員
- 教學課程榮列教育部「百大業界專師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