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能力的歷史
“Man has an instinctive tendency to speak, as we see in the babble of our young children, whereas no child has an instinctive tendency to write.” ― Charles Darwin
演化學家達爾文這席話一語道出了寫作與說話本質上的不同之處。
在西方歷史上,寫作能力一直被少數教會或統治階級所壟斷,在多數領導者的愚民政策下,平民不需要也不被鼓勵培養讀寫能力,因為讓人民有太多的想法或太優秀的表達是件「危險的事」。正因為人可以自然學會說自己的母語,但寫作能力需要引導、有意識地學習,所以統治者可以很容易的藉此控制人民。
一直到近代,大眾開始重視寫作能力,認為國家如果要有進步的產業,讀寫能力必須成為基本技能,寫作不再是專屬於少數統治階級的特殊技藝。
英文寫作教學在台灣
“Education is an admirable thing, but it is well to remember from time to time that nothing that is worth knowing can be taught. ” ― Oscar Wilde
王爾德一席對於教育失望悲觀的話往往在我教寫作時浮上心頭,內心不禁懷疑王爾德說的是不是對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寫作技巧是最有挑戰性,因為寫作必須整合所學,進而以清晰、簡潔的方式傳達複雜的概念和資訊,寫作也是不容易速成的能力,必須長期培養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與正確使用文法字彙的能力,但這麼重要的能力,卻是最被台灣英語教育所忽略的。
近十幾年來,台灣的父母在自身學了多年英文還無法開口的遺憾下,往往在孩子還很小時就把孩子往全美語補習班、幼稚園送,而這群孩子上了國中後,在升學主義下,開始衝成績,自修上的文法單字題變成了「學英文的重點」,高中後,雖然大學學測指考必須考英文作文,但在班上人數眾多的狀況下,老師往往只能用考試評量的方式讓大家練習,之後改完發回,如此只是「考」作文並非「教」作文的教學方式,在台灣屢見不鮮。
台灣的英語寫作主要分為兩種教法,一種教法直接在腦力激盪後要同學開始寫,40 分後收回;一種則是受到傳統背誦文化影響,相信學生背誦越多文章就能下筆有如神助,揮毫成文。但很多學生依然對寫作有著深深的恐懼,在腦力激盪後,對著白紙腦袋一片空白,或是背了一堆範文卻仍然不知如何應用。
我一直相信,要成為一個好的作者,必先成為一個好的讀者。在寫作教學中,老師扮演的角色有如同一道在學生和範文間的橋樑,引導學生欣賞道地優美的文章,擷取文本的思考精華,幫助學生看到文章的脈絡,進而吸收文章的用字遣詞技巧。少了老師的帶領,就好像醫生診斷時,少了 X 光機的輔助,學生往往只看懂表面的意思,卻無法深入檢視篇章的骨架、結構和條理。除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章,教師也同樣扮演了讀寫活動間的橋梁,閱讀是輸入,而寫作是輸出,語感好或是擅長寫作的學生,也許能夠在大量閱讀中,自然而然改善寫作的用字、風格、條理,然而對大部分的學生而言,要如何在閱讀後透過寫作重新結構、表達溝通,就有賴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屬性,設計合宜的教學活動。
寫作的範圍很廣,從創意性的寫作:小說、戲劇、詩歌,到實用性寫作:明信片、e-mail、商業報告,還有各級考試會需要的策略性寫作。在台灣,很大部分的學生上補習班都是為了在考試中奪得佳績,而怎麼樣在這種看似填鴨呆板的升學環境中,帶領學生領略文字文化之美,擴展閱讀和思考的深度,進而寫出結構清楚、行文流暢、用字遣詞精闢又能在考試得高分的文章,是每個老師和學生的願望。此系列文章將深入探討寫作教學,尤其是針對實用性寫作及策略性寫作來和大家分享我多年來在寫作教學上的經驗與心得。
作者簡介│蘇君縈
-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 英國文學 碩士
- 師範大學、台灣藝術大學 兼任講師
- Google, HTC, Trend micro, Dell 企業英文訓練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