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學英文?

By 2016-09-08 8 月 5th, 2020 觀點 Perspective, 教育趨勢

研究所畢業後,我在美國大學內附設的語言學校教學了六年,2013 年回台灣後有幸繼續在大學的語言中心教成人英語,至今已三年。對於美國與台灣兩個不同的環境,很明顯的見識到所謂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環境的不同,以及提供學生各方面條件的差別。

在美國學英文的國際學生們為了要習慣在那邊生活的大小事,也為了要趕快開始學業的下一個階段,對英語學習有相當大的內化動力。在英語為母語的環境助長下,教學與學習似乎是一個自動的齒輪,互相帶動滋長,學習起來特別快活。

在台灣,從學生、畢業人士、各行各業到退休人士,雖然都來自於不同的背景,但是除了覺得英文好難之外,有兩句話常常掛嘴上。第一句話是:「早知道我就好好學英文了!」,第二句則是:「以前沒有人跟我說英文會那麼重要!」。一開始我不以為意,但是三年下來學生們相同的回應已經構成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

首先,先來看台灣的 EFL 大環境。在學校裡英文是一個科目,老師教的、學生學的,幾乎都是為了迎合一次又一次的小考大考學測指考,學習重心也是放在文法書寫的練習,溝通方面幾乎是零。在捷運上看到拿單字卡或是巨型書的高中生,問到他們最痛恨的科目,十個裡面有六個以上會說是英文。

不管做甚麼事情,只要有動力,就會做的更好、做的愉快。但是如果用考試當作學習英文的最終動力,那就太悲傷了。

最近有機會去幾所台灣的大學做全英語授課技巧的演講。許多教授在英語授課上面臨的其中一個挑戰就是學生不理解(甚至反彈)為什麼教授們要用英文上課?!EFL 環境下的台灣,陷入了一個有點尷尬的立場:需要國際化,但大環境給的動力卻不足。所以又回到一個原點,好不容易有機會脫離英文的大學生們,儘管距離出社會不遠,依然看不到英文有什麼重要。前前後後,我看著台灣學生們的過去及未來不斷重複。

但事實上,好像沒有人確切地告訴過學生們,除了考試之外,為什麼我們要學英文?我認為老師的工作不只是教學,更重要的是將學習的動力帶給學生。把學英文當作吃青菜這件事情來看好了,一般小朋友都不愛吃青菜,爸爸媽媽偷塞硬塞,孩子也吃的痛苦,大家都不開心。但是如果爸媽告訴孩子吃青菜的好處,讓他們一邊吃青菜一邊體會青菜帶給他們的健康,或是把青菜包裝一下,有些孩子就真的會變得愛吃青菜。學習英文是否也是一樣的道理呢?

不要再把學習英文當作面對考試的一個應付,而是告訴學生英文的必要性跟以後可能的用途,避免學生以後再「coulda, woulda, shoulda」(註 1)的回頭,為了留學或升遷,花大把的時間跟金錢從頭學英文。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學英文?在工作上,想進入福利較好的外商公司工作,與外商公司做生意,引進國外的技術或是機器,這些都需要英文,面臨升遷時,英文也是個常見的條件。在娛樂上,旅遊會需要英文,尤其是有突發狀況的時候。看電影時若能夠不依靠翻譯直接理解主角們開的玩笑,則可以更融入劇情。會說英文還可以認識國外的朋友,互相交流文化,遠看世界。從科技方面來看,第一線推出的最新科技也往往是用英文發表。某種方面來說,學習英文猶如定期健身,是個可以循序漸進、以備不時之需的技能,對自己絕對是有益無害。

親愛的老師們,從繁忙的課堂中,抽出一些時間,與學生聊一聊為什麼要學英文吧!或是聽聽學生對學習英文的想法,我相信這些傾聽跟鼓勵會變成漣漪效應的一部份,吸引愈來愈多的學生喜歡學英文,不久,您也會發現教學變輕鬆了!

(註1) 「coulda, woulda, shoulda」是 “could have, would have, and should have” 的縮寫, 意為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作者簡介|Lydia Shen

  • 賓州州立大學英語教學碩士
  • 教學年資 10 年以上
  • 教學專長為成人美語、托福、雅思、SAT 與 AC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