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任教於臺北市私立雙語中學,負責英語及校本雙語課程的規劃與設計。除了教授常規英語課程,因為多數學生有志於國外升學或跨國就業,在課程上較一般學校更強調深度運用英語及了解全球趨勢,並協助銜接(國外)大學課程。例如:高中「國際能力」及國中「全球視野」課程等。
為因應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經常結合國際文憑(IB)教師培訓的經驗,以其國際視野與教育理念出發,採用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概念本位學習(Concept-based Learning)、多元評量及考量本土情境等元素來設計教學,期望培養學生的國際觀與探究能力,幫助他們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的國際公民,並提升未來競爭力。
接下來將以高中英語課為例,聚焦於筆者如何實際運用探究式學習:
為什麼選擇探究式教學?
如前所述,學生需要大量且深度使用英語來面對國外升學或就業。探究式學習法可開啟學生的好奇心,再利用案例探究與真實世界相結合。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從旁協助學生完成探究的過程,之後再輔以相對應的知識理解、統整、創造與省思,並培養相關技能。
在此以 Murdoch & Claxton(2015)的探究循環(Inquiry Cycle)為架構,簡單說明課程包含的循環六階段,以下依此探究循環設計的高二英文「循環與永續 Circular Economy & Sustainability」專題課程架構:
探究式學習重視探索、自主學習與知識深化,因此一學期應以 2 至 3 個大單元設計課程。教師依探究循環規劃課程雛形,逐步帶領學生展開探究之旅,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及探究的心態與習慣。
探究式學習法的挑戰:大量備課的決心
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雖是從旁協助的角色,但卻需要隨時對應學生無邊無際的提問,因此建議教師從日常著手增能:
1. 參加各種講座、研習與工作坊:不限於教學或學生年段,廣泛參與活動有助提升視野,並獲得更深層的思考。
2. 蒐集資訊並分類:將中、英文文章、圖表及影音資源分門別類整理,蒐集在地時事與案例,並區分素材用途,逐步建構清晰的課程脈絡。
3. 發掘自身興趣領域並累積相關知識:身為英語教師,我們更能夠參考國外原文教材,並閱讀相關專書,深入了解其知識架構,再依照自己的探究歷程調整、應用。
以逆向思維來檢視探究式課程
在設計探究式課程時,建議以單元核心問題、概念以及議題為出發點,「以終為始」地先發想出總結性評量(如海報展演、口頭報告),再「逆向」思考各階段的檢核任務以串聯課程,概述如下:
結語
探究的重要精神是讓學生自主習得知識。過程中,建議不預先告知答案,而是讓學生思考與搜尋資料,教師可在整理資料時提示和提問,以刺激思考和邏輯推論。此外,建議教師運用視覺化工具(如:白板、Canva、Padlet 等)讓思考變得「可見」,促進觀摩、分享與統整。下一篇筆者將分享探究式教學的實際範例。
參考書目:
Murdoch, K., & Claxton, G. (2015). The Power of Inqui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uriosity, Creativity and Purpose in the Contemporary Classroom. Seastar Education.
(封面照片為作者授權使用)
作者簡介|夏翊軒 Ian Sia
- 臺師大英語所英語教學組碩士
- 臺北市私立高中雙語部 英文教師
- IB 國際文憑語言習得認證教師
- 雙語教育 國際期刊發表 Educational Studies
- 多項英語及創新教案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