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的曖昧興味

By 2017-08-29 5 月 21st, 2021 數位教學, 觀點 Perspective

提到數位教學時,提倡者大多在資訊領域已小有研究,似乎不需再學習硬體即能運用,而許多老師往往因為自身缺乏數位學習的經驗(如:過去從未受過類似教育)或對科技的生疏與恐懼,對這方面的進修望之卻步。

連老師都不學習的時候,學生該怎麼辦?

前幾天在一場講座中聽到講者說如果我們問一百名教閱讀的老師自身喜不喜歡閱讀,大概百分之百的老師會說:「不喜歡」。在場的人都笑了,但笑著笑著聲音變得有點虛,我猜大家立刻意識到這不只是則笑話,而是真實存在的事實(恐怕也戳到不讀書的老師)。

大部分的老師享受教書的時刻,但他們喜歡學習嗎?什麼能觸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呢?

身為一名老師,我常鼓勵學生做心智圖(mind-mapping),藉以釐清問題的脈絡,所以我拆解了自己的問題,列出了初步的看法 (如下圖,字不好看真是抱歉)。

 

我很訝異自己一開始將「學習新知」與「進修專業」分開,但寫到後來發現它們的確有所不同,為了專業而產生的學習,似乎很難和喜好產生連結,有時還多了分不情願。

接著,我想了解大眾對老師學習的看法,所以我和大部分的現代人一樣。上網 Google,同時以 Google搜尋「老師」「喜歡」「學習」三個中文詞組,0.4 秒內會出現 174 萬筆資料,我分析了前 200 項的標題,粗略歸納出以下三個結論:

1.「學習」是學生的事。

2.「喜歡學習」還是學生的事,但功力深厚的老師可用一些 “步驟” 或 “方法” 讓這件事發生。

3.「學生喜不喜歡學習」或「學得好不好」會影響老師對學生的喜愛程度,所以學習說到底依舊是學生事。

 

這並不是說老師與學習無關,但可以看出華人社會鮮少關注老師是否需要或喜歡學習,學生不學習,我們會想方設法為之提高學習動機,對老師的學習卻相對漠然。其實從上方簡單的心智圖不難看出,成為老師有許多原因,社會上對教師身分僅存有單一想像,可能會讓老師們怯於改變與創新,而這樣的現象容易導致學習資源或資金缺乏(老師們應該對「自掏腰包」不陌生吧),則難以帶動教師重視專業成長的風氣,或許,這也是老師對精進自我總會覺得窒礙難行的原因。

如果改以英文的 “teacher, love, learn” 來搜尋的話,0.61 秒內會得到 1.1 億項結果,我同樣分析了前 200 個標題,上方 2 與 3 的結論仍佔 2/3 以上,但有將近 1/3 的條目是關於老師自身對學習的喜好如何影響其教學、老師如何學習以及為何需要學習。我們不能說外國老師比較喜歡學習,但可以推論西方國家對教師學習與進修的重視與鼓勵,也較不認為學習是被動的接收,而學習者就不能教導他人。

 

「數位教學」在全球行之有年,在台灣的教學界卻仍有許多人望之卻步,這與年齡、性別或學歷(文理組) 等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有無學習的意願和能不能放下身段真心地想學習新知。

人腦是很有趣的器官,你可以告訴它這樣就好,大腦就會安於室甚至自我縮限,但如果你訓練它不斷面臨挑戰,它也不會因此爆炸。在這邊僅提供兩個筆者平日培養自身數位學習魂的小方法:

  1. 不要只為了教學進修,而是不斷接觸各式數位新知:許多數位工具不是為英語教學而生,只為教書找工具,容易設限,透過廣泛學習,我們可以自己找出連結、創新教學。
  2. 找出自己能接受的方法定期吸收新觀念、新知識:我自己會規定自己一個月至少要真正搞懂一到兩個 Educause 上的數位概念 (https://library.educause.edu/topics)。Educause 條列出所有數位相關的基本觀念,每個條目都有簡單介紹並附上相關文章與文獻,我很喜歡其中的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系列,此系列針對每個概念回答七個基本問題,讓我可以迅速掌握重點。

我的研究不算嚴謹,猜測也無法準確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 老師喜歡學習嗎?但我發現當我對學習展現熱情時,學生也會有所感受,進而和我一起前進。

 

作者簡介| Freeman Kao

  • 15 年以上國內外英語教學經驗
  • 現任台北市立大學、世新大學英語系講師
  • 專長數位教學、聽說讀寫四技養成與課程設計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