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作者活動實景照)
十年前我跟來自美國的先生 Derek 在雲林開創美語教室、舉辦了第一個中秋節烤肉活動,當時並不知道有一天我們會變成這麼愛辦節慶活動的學校,愛到幾乎每個月都要舉辦至少百人參與活動的程度。
初心其實很簡單:Exploring through English
希望學生在學英語的同時,可以感受到「英語是拿來用的」而不只是課本上的發音、單字或文法,所以我們想盡辦法讓學生「運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英語。
剛開始嘗試過新年年貨大街、三八婦女 Crazy Day、中秋烤肉……等只辦過一兩次就喊「卡!」的活動,沒有持續的原因是發想節慶活動的過程中漸漸體悟到:
學語言的另一個目的:學語言也要學文化
如果把學語言比喻成煮火鍋,教語言如果沒有教文化,就像用清水煮火鍋,配料再怎麼豐盛,煮出來的火鍋看似豐盛,但吃了一口後,就會發現味道缺乏靈魂,而配有文化湯頭的語言學習才能烹調出口齒留香的深度好鍋。歷經十年來的反覆實驗,以下分享(扣掉寒暑假後的)節慶活動主題的常勝軍:
內容目錄
March 兒童節
四月有其他節慶,所以三月以兒童節為主題。活動方式不送有形的文具卡片玩具,而是給學生「有質量的陪伴」。有形的禮物會隨時間老舊消失,但兒時記憶中有趣的片段會陪著孩子們長大。安排一趟《兒童節之旅》時,我們盡量不租車,而是由老師帶學生搭大眾交通,午餐也讓學生自己帶錢購買,邊玩邊練習生活技能,學生都印象深刻。
April 地球日
孩子是地球下一個主人,培育負責任的地球公民,學習好好照顧地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設定的地球日不是只有一天的活動。每年地球日,我們會訂下「一整年」照顧地球的目標,從種樹、一週一素餐、trashtag(撿拾周遭的垃圾並製作前後比較圖)等等,帶著全校學生及家庭一起來練習照顧地球(如下圖),為期一年的愛地球任務對行政端有相當程度的負擔,但能夠教育出有保護地球意識的下一代,絕對是值得的付出。
May 家庭日
一開始只慶祝母親節,漸漸發現總是被忽略的父親節也值得慶祝啊!畢竟孩子的教育如果同時有爸媽的參與會更加分。所以,每年五月就設定為家庭日,聚集所有家庭成員,一起進行增加感情的活動(如下圖),桌遊、在地闖關、戶外團康、實境解謎等等,希望成功的教育能始於家庭。
September 隨便日
所謂的隨便日,就是「老師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日子。我們曾在秋天的公園中野餐、請繪本專家楊禎禎老師來分享繪本、紙板運動會、頂樓露天電影院等等,邀請不同的老師發揮巧思,把流行的教學元素設計成創意學習活動。
October 萬聖節
萬聖節是美國小孩最喜歡的節日(美國沒有兒童節,萬聖節大概是最接近兒童節的節日了!)除了可以裝扮,更是因為有大把大把的糖果。每年的萬聖節有兩件大事:雕刻南瓜燈(Carving Jack-o-lantern)跟不給糖就搗蛋遊街(Trick-or-treating)。
其實,遠渡重洋運來的美國大南瓜雖然在臺灣潮濕的氣候下存活不過三天(在美國通常可一路放到感恩節),但十年來我們一直很堅持做這件事,因為美國孩子一定都有刻南瓜燈的童年回憶啊!讓臺灣孩子透過體驗接觸不同文化,覺得有趣也很有成就感。
萬聖節 trick-or-treat 遊街活動設計上幾經迭代。一開始是帶學生上街討糖,但六七年前,相較於臺灣較健康的飲食文化與家長平日對糖果的限制,開始對顏色鮮艷、充滿色素的糖果感到深深的罪惡感,思考起為了這個美式文化,丟掉比較好的習慣是對的嗎?最後,我們取消糖果而改發妖怪卡,接著回到教室換取為孩子們準備較健康的萬聖主題點心。遊街的方式也改為遊店家、夜間古味眷村的尋鬼破關等等。這幾年不斷思考如何無違和結合道地的美國文化跟臺灣在地風俗,每年更新萬聖節的風貌。
November 感恩節
感恩節是我們最愛的活動之一,朋友們聚在一起,敘舊、聊天、吃美食、跳火雞舞、說感恩話等等,每次都深深覺得溫暖幸福又無比感恩。(下篇文章會有詳細分享,敬請期待!)
December 聖誕節
因為沒有宗教信仰,總覺得聖誕節有點商業化。但聖誕節是西方文化重要的一環,身為學生跟西方文化的中繼站還是不能不教啊!因此將聖誕精神做了轉化,這一天我們來學「分享」與「付出」。
現代孩子很幸福、大多擁有很多資源,所以每年聖誕節我們會介紹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或是機構,讓學生用「自己的能力」來付出分享。但是,國小生有什麼能力可以分享、付出呢?這是我們每年想破頭的大哉問,我們嘗試過園遊會義賣所得捐款、學生做家事存錢捐款、到家扶中心陪家扶孩子過聖誕、手做餅乾上街義賣等等,其實就是要讓學生身體力行,學習分享與付出。
結論
下篇文章將會分享「感恩節」活動的設計及理念,讓節慶活動能真正達到運用外語加上學習文化,敬請期待!
(文章中照片皆由作者授權使用)
作者簡歷|李御菲 Phoebe Nalley
- 雲林・花園美語負責人
- 美國・德州州立大學英語教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