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實物活化英語教學的課室)
新課綱已執行了一學期,不僅影響了教科書內容,更大大震撼每位國高中老師們。老師們可能會反映上課時數不足、學生程度跟不上、學習專心度和閱讀能力普遍不佳。學生更是懵懵懂懂地說不出差別性,但普遍的感受是自學能力的強調、生活或世界重要議題的接軌,以及時不時的實作和報告。
新課綱的好與壞,在第一線執行的老師最知道,筆者在執行新課綱的這些日子以來,觀察出一些教學現場的狀況與心得,接下來將一一與老師們分享。
為何要改變?本來的用起來也不錯啊!
這是很多老師的心聲。每個人都有習慣的教學模式,加上教書現場常沒有提供老師足夠的改變與緩衝時間;調整和設計課程時,也缺乏跨領域、跨校相關資源…等等。因此,一開始面對新課綱教科書內容時,倘若沒有完善地準備課程,只是一堂接著一堂課、或是一週或兩三週地去備課,等到期中、期末評量時,場面通常非常混亂。學生因為學習上的囫圇吞棗、沒有通盤了解,就得面對一堆測驗和報告的大浪來襲;老師一邊備課一邊上課,到了課程尾聲,發現講過的東西學生還是不會、不懂、混亂,讓人感到心慌與挫折。
教學現場還可觀察到的另一現象,課程內另外使用的參考書、考卷內的評量方式尚未調整該有的知識模式,這就會形成:課綱很素養導向,但老師的評量方式或書商的配套評量,卻停留過去模式(過於枝末細節、填鴨式的考題)。這樣的教學和評量,在缺乏通盤的課程設計下,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不佳,進而產生無法排解的壓力,使得師生關係和上課狀況陷入惡性循環。
但其實新課綱在課程設計上是活化,且需以終點目標 (end project) 去設計課程。這樣就不會產生課程是片段和片段的連接,而是要有個大概念 (big idea) 來引導、貫穿的課程。
以七年級英文第一次段考範圍為例,老師可以先以「認識自我—自己和家人」為終點,設定學生能使用英文表達的目標。因應此目標,老師可依教課書對應的部份去練習,也可穿插繪本、桌遊、小測驗、個別指導、小組學習等等來做整個課程規劃。如果老師只是把課本內容切割成片段的單字、文法、課文,這樣學習者不只無法看到學習的意義和全貌,學起來彷彿荊棘叢生,只看到眼前的小任務小目標,但為何而學與怎麼應用卻完全沒有概念。
新課綱能讓老師們教學更有生命力,教書和學習不再是交差了事
教學現場時常可聽到許多擔憂新課綱的聲音,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老師們可把新課綱當作一個課程活化設計的動力。政策在改變、教學不得不改變,老師們該做的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模式、看待學科的觀點,而學習英文必定是站立在基本能力上、因應不同環境和需求來活化及應用。沒有政策上的改變,那麼學習英文也只能用最傳統的標準去學習。
在英語基測沒有列入聽力測驗的年代,學英語就是一直寫題目,也不管看到單字會不會念,也不會花時間去真正聽英語、活用英語。在那時,不論老師們如何苦口婆心、安排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學生和家長只重視「考試能否選對答案」的能力,不在乎能不能真正使用英語。把英語窄化成一門科目、學生必完成的課程,出了教室、學校,生活和所學沒有任何連結。那個年代這樣念英語的人有人還是很厲害,英語可以拿高分,在現在職場或生活上需要說一兩句英語,一開口很多發音錯、咬字沒到位,或是僅能用單字勉強溝通。
自從國中英語基測開始納入聽力題目,考試引導教學,學生課程七到九年級一定都完整的聽、說、讀、寫練習,許多用心的老師們努力的設計多樣的課程,例如:任務型導向教學、繪本、分級閱讀、短篇小說、跨領域英文閱讀、情境化學習等等,提供學生多元運用英語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同時刺激學生學習動機,因為國中會考、高中學測指考等高風險測驗 (high-stake examinations) 多了聽力測驗,教學上和校內測驗多了聽力,而不免就常有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活動或教學任務 (task),長久下來,身為教學者的我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使用英文的能力不在侷限於被動的閱讀或寫題本。
結論
在新課綱實行下的教學現場,雖然剛開始是會有些混亂,如同筆者提到的能讓教學更具有生命力。其實不僅僅是老師們在「教學」上的改變,學生的「學習」也能跟著一起改變。下篇文章將針對教學現場中學生的學習改變做一個觀察分享,敬請期待!
更多歐雅婷 Irene Ou 老師的好文分享:
讓教科書文本變靈活的主題英文課
✔第 1 篇:https://pse.is/KEXAK
✔第 2 篇:https://pse.is/L9VB5
✔第 3 篇:https://pse.is/L3SV2
✔第 4 篇:https://pse.is/FJ4HM
✔第 5 篇:https://pse.is/GSW6S
✔第 6 篇:https://pse.is/M7MQJ
作者簡介│歐雅婷 Irene Ou
- 13 年國中英語科老師任教經驗
- 13 年國中英語語資班指導資歷
- 彰化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
- 政治大學英語教學在職專班 ET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