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才如何無礙?「ARE 三大要素」培養表達力

(圖片出自 Freepik)

教育部推動「全國高中英語辯論比賽」即將邁入第六年,許多高中都有英辯社,在各單位的推廣之下,英語辯論比賽已然成為臺灣高中生語文競賽的常態項目之一。儘管如此,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說,使用非母語來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辯論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常可聽到同學間的對話:「你要去參加英辯校隊選拔喔?好厲害呀!」「你要一起去嗎?」「不不不!太恐怖了,我不敢。」可見英語辯論對於多數學生來說的確是一道跨不過的門檻,一想到就覺得充滿壓力。

把英語辯論與高壓力競賽劃上等號的想法其實是一種誤解。一場好的辯論比賽不在於誰輸誰贏,而是雙方是否充分的對話交流。辯論代表的是一種理性思考與和平溝通的模式,學生要將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運用在討論並解決團體生活中或現代社會上遇到的各種問題。而英語辯論的訓練則是要幫助學生將腦中的諸多想法經整理後以英語的方式表現出來,進而彼此聆聽、對話。這樣的思維與能力也正是目前十二年國教所推動核心素養導向教學需要培養的內涵。以下將簡短分享英語辯論融入口說教學之優點,並針對常見的英語辯論迷思作說明。

暢所欲言聊是非

你是否遇過這樣的情況,在課堂活動中請同學以英文發表意見,但學生一句話就說完了;當老師繼續詢問時,他便切換成中文洋洋灑灑地講出一大段?其實學生是很有想法且充滿創意的,但是由於語言的障礙導致他只能以片段、簡化,甚至幼稚的方式表達。這樣的窘境在與外國人聊天時也很容易發生,有話想說卻開不了口的感覺實在很令人挫折。這種情境突顯了英語辯論練習的可貴之處,也就是幫助學生把想法具體且有條理的表達出來

英語辯論與其他課堂上的口語會話練習不一樣之處就是極為注重事前準備工作。在比賽中資料蒐集的越齊全、論點準備的越完整,辯士就能越有自信地與對手進行攻防,大大提高獲勝機率。當然,課堂中的練習不需要學生大費周章蒐集資料或撰寫長篇的辯稿,但針對主題將論述(Argument)作出筆記還是很重要的。老師能引導學生利用:

主張 (Assertion) + 原因 (Reason) + 證據 (Evidence) = 論述模式 (Argument=A+R+E)

寫出簡短的講稿,相信能使接下來的討論更豐富精彩,甚至見到學生不同的一面。

前陣子校內最熱門的話題是學生到底該不該穿制服上學,班上也有一些同學以行動表達他們的意見,而我則借用這個機會讓大家進行了一場口說測驗。同學們有一個禮拜的時間準備,自由選擇支持或是反對服儀解禁,並用 ARE 方式整理論點,最後上台發表 2 分鐘。出乎意料的是許多平時安靜內向的同學竟能侃侃而談,提出邏輯清晰有力的論證,獲得全體的贊同,而且最後發現超過一半的人支持繼續穿著制服上學!在這次發表會後大家都對服儀解禁的議題以及班級的民意走向有更深入的了解與對話。

英語辯論不用怕

許多人認為英語辯論只有口說流利、英文程度好的學生才辦得到,殊不知一顆思路清晰、反應敏捷的腦袋更重要;只有流利的口才但內容空洞反而會給人狡辯的壞印象。如果老師能事先說明任務要求,並提供適當的參考句型及論點架構的引導,便能幫助學生成功地將想法轉換成英語表達出來。

另外,正規的英語辯論比賽一場少說四五十分鐘才結束,老師會擔心太花時間,一個班級內學生人數眾多,無法讓所有人都充分練習。況且每週課堂時間有限,沒有餘裕做辯論練習。但其實課堂上的辯論練習不一定要拘泥於比賽賽制的規則,而可以活用辯論的不同元素,與課文主題或是其他時事議題結合,利用角色扮演、分組討論、世界咖啡館等方式來設計出適合不同程度或是人數規模的班級進行口語練習。

結論

英語辯論除了口說,其實還結合了聽、讀、寫等各種面向,可以視需求擷取出來融入課程。最重要的是,在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培養其理性思考與溝通的公民涵養。接下來將說明英語辯論前的準備工作與課程中的活動設計,希望能讓更多人體會英語辯論之妙!

 

參考書目:

常紹如 (2014) 。《沒在怕!第一次帶英語辯論就上手:政策性辯論指導老師教戰手冊》。文鶴。

Chang, Shau-Ju. (2016), English Debate and Argumentation made Easy for Chinese EFL (修訂版), 文鶴.

 

作者簡介 │ 黃鈺婷

  •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
  • 北一女中英語辯論校隊指導老師
  •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
黃鈺婷 (Diana Huang)

作者 黃鈺婷 (Diana Huang)

更多文章來自 黃鈺婷 (Diana Huan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