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筆者將以個人在台灣十幾年的英語教學相關工作經驗,簡短地從 108 課綱中將「自主學習」、「素養導向教學」與「共同備課」個別提出來討論與說明,同時提供實用的作法與觀念。由於此次的提問內容較廣泛,而文章篇幅有限,難以用問答方式完整說明,因此筆者以整篇文章的方式做回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Master Framework for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也就是 108 課綱將於 2019 年上路,在英語文領域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英語文除了被視為人際溝通的工具之外,當今亦是學習各領域知識的媒介(摘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這個基本理念,讓我想起某天我小學四年級的雙胞胎女兒,為了尋找科展的主題,毫無經驗的她決定上網找資料,當她以關鍵字「有趣的實驗」,透過 Google 搜尋影片之後,她點了搜尋結果的第一條資料,她看到的是一段大約三分鐘用「英語」解說的影片,這個孩子「自主性」解決問題的過程告訴我三件事:第一、現代孩子所接觸的資訊,不再只限於中文;第二、孩子的自主性「掌握」這探索的過程;第三、孩子擁有動機之後,透過現代科技來解決問題。
自主學習
以我女兒的探索與學習過程為例子,我們先來談談「自主學習」,亦是課綱中提到的「自發」的理念(其他兩個理念是「互動」及「共好」)。在這過程中,我女兒自主決定選用「有趣的實驗」為關鍵字,而不是用「科展」或是「自然報告」,我想,驅使她主動探索的「動機」來自於她期待科展報告是「有趣的」,因為可以做有趣的實驗,而有了主動探索的動機,這就是在英語學習理論中常提到的 in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所以,教室裡「自主學習」的發生,學生要能有掌握及做選擇的權力,並且學習的內容必須是「有趣的」,那麼,老師們勢必得調整自己的角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支持者,學習以學生的需求及興趣為出發。(Russell 2013)
調整角色的過程中,老師們要面對的挑戰,首先是自己的心態,是否願意將學習主導權交給學生?我常在師培場合中開玩笑說老師們是 control freak (控制狂),確實在傳統的教育現場,老師主控一切,超出老師能控制的,是課外、是不被接受的答案。最近,一位私立小學的英語老師與我分享她的經驗,她提到,當學生有選擇時,每個學生的答案也就不一樣,和以前傳統的教學比起來,似乎造成作業批改上的負擔,但是,當她讀著每個學生所寫的不同句子及文章時,她才開始看到學生真正學到了甚麼,我想,這是一個很珍貴的體會。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課綱中亦強調「適性教學」,既然要適性教學,那是不是得先從學生的個別學習表現中做判斷,然後再根據學習的性格,執行適性學習呢?
關鍵能力與素養導向教學
當今網際網路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並且帶來許多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大家常聽到的有超過 60% 的現在工作未來並不存在,這個現象引起一股 21 世紀關鍵能力(因應 21 世紀環境所需,為了工作、生活及成為一個公民所需的知識與能力)與教育關係的討論風氣(21st Century Learning),討論內容中不乏鼓勵教育者將關鍵能力培養融入課堂中,透過課程設計,提供學習者多樣的機會來運用這些關鍵能力。
108 課綱中的課程發展方面,提到要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摘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筆者偏好以圖解來說明觀念,簡單來說,以下說明什麼是核心素養,也點出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的關係。
此圖解為筆者個人對課綱中核心素養的分析,歡迎讀者提出問題討論切磋。
那麼,要如何設計符合以素養為導向的課程,首先從「制定課程目標」開始。在傳統的英語教室裡,學生花大部分的時間學習英語文「知識」(單字與文法),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教室裡所學的英語與教室外實際的應用有著巨大的落差,因為學習的目標在習得語言的知識及通過考試,忽略語言的實際應用層面。在 108 課綱實施之前,筆者建議,從現在起,在備課時英語老師們除了制定語言目標之外,也必須包含能力、態度及生活實際應用的目標。從現在做起,當 2019 年到來時,就不會有新舊課綱銜接的問題,因為老師和學生們已經在執行素養導向教學了。筆者在此以一個簡單的例子示範如何設定以素養為導向的學習目標。
英語中的「過去式」時態是學生從基礎學起時常見的一個挑戰,主要是中文的過去式標註方式與英語不同,學生必須開始認識動詞的變化。「過去式」的應用可能會是描述過去發生的一連串的事件,這裡有兩種不同呈現方式的學習目標:
- Learn to link actions in the past
- We are learning to recall what we did yesterday by linking the actions correctly. We are learning to work with our friends to use past tense forms in oral descriptions. We are learning to listen to others and give comments.
第一組的學習目標包含了以下兩項:
actions in the past | 過去發生的行為(語言與知識) |
link actions | 用 first, then 和 finally 將過去事件按順序串起來(技巧) |
為達以上學習目標,老師可能會設計一個練習,例如:學生透過聽力練習,將聽到過去發生的事,按順序用 first, then 和 finally 寫下來,但是這樣的練習,並沒有與生活應用做結合,單純在做語言知識的練習(聽寫練習)。
第二組的學習目標包含了以下五項:
recall what we did yesterday | 過去發生的行為(語言與知識) |
by linking the actions correctly | 用first, then 和finally將過去事件按順序串起來(技巧) |
work with our friends | 向同學口述過去發生的一連串事情(生活應用與溝通能力) |
use past tense forms in oral descriptions | 過去式的動詞和口語訓練(語言知識與技巧) |
listen to others and give comments | 傾聽他人的說法,適時提供意見(態度培養) |
為達以上學習目標,老師可能會設定一個生活上實際會發生的狀況,例如:協助同學尋找遺失的物件(例如:雨傘),請學生回想昨天做了哪些事,將一連串已發生的事件先寫下來,然後,A 同學透過口述描述過程,B 同學聆聽的同時,適時提出問題,協助 A 同學查出遺失東西的所在。
在第二組學習目標下,學生的產出內容會因人而異,因為是學生自主做選擇,老師的角色只是設定目標、情境、安排活動的前後順序及內容,提供學生一個解決問題和協助他人的方法。老師們可以開始嘗試做這種以素養為導向的學習目標設定,目標設定之後,活動的設計會自然形成。
共同備課
本文的一開始提到,因應時代變遷,我們應該視英語文為學習其他領域知識及技能的媒介,也就是說,英語老師不再只是「語言」老師,上課的內容必須多元、跨領域、跨學科。筆者在台灣從事英語教學師資培訓工作十幾年以來,看到英語老師面對跨科跨領域教學的恐懼及猶豫。恐懼感來自於對於其他領域知識的不足、上課時數的不夠及備課時間的加長;猶豫來自對於跨領域知識評量方式的未知及面對家長的壓力。關於以上這些老挑戰,108 課綱鼓吹共同備課,當老師在課堂中鼓勵學生共同學習時,也是時候老師們該開始做跨學科及領域的共同學習與備課。關於如何共同備課,筆者提出以下步驟供參考:
- 設定課程目標時,與跨科領域做連結。
- 與該科同校老師或是校外老師朋友約定時間,了解該科的學習進度及內容(例如:英語老師必須了解小學五年級的自然在學什麼,或是高中二年級的藝術生活在學什麼),並了解該科的評量方式。
- 了解該科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之後,融入英語課程學習目標(例如:高中為了發展特色課程,英語老師可以融入藝術與人文的閱讀篇章,或安排美術館的導覽,請學生寫導覽心得等等), 透過專案製作方式(Project work),達成語言與跨領域學習的雙重目的。
- 決定評量方式,因為學習目標多元,評量方式也必須多元,可以根據所設定的目標,決定評量方式(例如:筆試、自我評量、同儕評量等等),學科知識的評量可以與該科老師共同設計。
以上為筆者根據 108 課綱中三項主要的要素提出的淺見與實際運用,期待英語老師們從現在開始嘗試執行,您個人也可以透過「改變教學」的目標設定,為自己安排個人教學發展計畫,迎接 2019 年課綱的來臨。
最後,來看看本期動指動指教學小調查的結果吧!
看完文章後,老師們對這三個題目是否有了不同的想法呢?
作者簡介│Sandra Wu
- 17 年以上 ELT 國際出版與教育服務相關專業經驗
- 英國倫敦與里茲大學英語教學暨語言學雙碩士
- NILE Online course: CLIL「優等」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