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_isabelle

【老師心理話】從學生的近側發展區,找到教學施力點


老師們參與跨領域教學或專題探究的進修課程時,應該都有聽過「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而這次想與老師們分享的是這個理論的基礎,是源自於一名蘇聯心理學家Vygotsky所提出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ZPD),常常被形容為「教學者可以施力的點」,而ZPD的意義是什麼呢?了解它可以對我的教學有什麼幫助呢?

透過ZPD,讓我們更能理解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所處的位置和狀態,進而找出對應的教學策略,激發更多學習語言的潛能。

 

Vygotsky將學習分為三個層次。最內層是學習者以現有認知即可獨立完成的能力,又稱為「實際發展水準」,最外層則是超出學習者可以駕馭的能力,即使有人幫忙也無法達成任務;而中間這段距離,是學習者只要透過適當協助和指引就能成長的潛在發展層次,即所謂的「近側發展區ZPD」。在這段區域,學生的表現是動態且持續改變的,因為支持作用,今天的ZPD可能成為明天的實際發展水準,兩者互相影響,促進認知的成長和改變。

 

近側發展區理論能帶給我們教學上的啟發有哪些呢?

  • 老師們可以先透過前後測評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區間,調整學習目標。
  • 透過適合的鷹架建構,降低學習焦慮,提供學生最需要的學習支撐。
  • 教學活動融入真實的社會互動情境,結合生活經驗讓學習產生意義。

 

在近側發展的這段區間,老師和同儕之間的協助是一大重點,課堂中常用的合作學習,或是PBL學習模式,都是實踐近側發展的好方法,透過社會化互動的真實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更多元的觀點,同時鼓勵學生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

參考資料:

    • 資優教育季刊 第40期 第9-12頁。孫志麟。民國80年

看更多老師心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