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_isabelle

【老師心理話】對於英語閱讀總是興趣缺缺? 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啟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


 

「我覺得閱讀好難教,常覺得自己跟學生一樣都在 get through 這個環節…」「在教室讀得好好的,回家怎麼就不會讀了?」「明明不排斥中文課外讀物,為什麼看到英文就不行了?」

這些狀況和疑問,都是我之前親身經歷和同事們常發生的事情,如何教「Reading」也一直是每次師訓的一項大型工作坊,各區域的中外師互相切磋自己的教學經驗,還有教學理論。相信每位老師身上都有關於教學的秘密法寶,也作了各種trial and error。我們都理解,在第一次接觸母語以外的語言時心裡自然會產生一種想逃避的困難感,我們教導學習者phonics、單字和句型,鼓勵他們大聲朗讀,引導各式各樣的問題,但除了這些以外,其實「閱讀動機」也是影響學習的關鍵要素之一,它決定學生對於閱讀的選擇與投入(Guthrie & Wigfield, 2000; Kush & Watkins, 1996)。所以這次我想從學生的心理層面切入,運用自我決定論來聊聊影響一切學習的「動機」如何在英語教室裡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

閱讀動機有多種面向,包含為成績而讀、為認可而讀、為競爭而讀等動力來自閱讀以外的外在因素,也稱為外在動機,以及動力源自於閱讀本身的重要性、挑戰、因好奇心而讀等,稱為內在動機 (Wigfield & Guthrie, 1995, 1997)。研究也指出,提升「內在動機」和學生「自主性」才是最理想的狀態,也是老師們要嘗試的目標,因為給予過多的外在動機,像是獎勵、積分等等,雖有短暫效果,若一旦被剝奪或是壓力解除了,學生可能會頓時失去閱讀興趣,甚至傷及慢慢建立起來的內在動機喔!(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外閱讀自我決定動機之研究,2015)

 

滿足三個基本需求,引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1. 自主感:讓學生有自主決定閱讀內容的空間,並評估自己是否有時間和精力來執行。

                           實踐方法→利用課堂互動來觀察學生們感興趣的主題,在篩選指定讀本或繪本時,挑個3本讓學生投票決定,對於其他沒當選的書目,也歡迎有興趣的學生跟老師借閱喔!

  1. 勝任感:掌握「I-1」方法,讓學生擁有「可以完成」的期待感,進而願意挑戰和嘗試。

                           實踐方法1→閱讀護照:由「I-1」的程度開始進階,從小目標累積到大,例如從「學會 I like 的用法」到「理解Chapter 1的故事脈絡」,一步步建立自信心。

                            實踐方法2→發表活動:小組必須整合組員們的意見,把想法說出來,其他組和老師再給予正面回饋和補充,對學生來說有點挑戰,卻帶來滿滿成就感。

  1. 聯繫感:透過建立讀書會或是團體討論等合作模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被支持的。

                           實踐方法1→小組討論:合作有時比獨立工作來得容易一些,透過組員間各司其職創造的正向影響和歸屬感,讓閱讀不再枯燥乏味。

                           實踐方法2→老師本身就是最好的典範:強化學生「I can」的自我認知,多告訴對方「看見你一點一點的進步,老師好開心!」建立軟性的情感連結和認同感。

 

從閱讀素養的角度來看,老師們費盡心思教導學生如何 learn to read,只為培養他們 read to learn 的能力,甚至未來能夠打破語言障礙,自主學習世界的大小事。而在一切學習的源頭,理解「動機」在每個人身上的作用也很重要,多了解不喜歡讀英文的學生們卡住的點在哪裡,並盡量減少外在誘因,掌握「自我決定理論」(SDT),每次教學時多融入自主感、勝任感和聯繫感,啟發一生受用的「內在動機」,讓英語閱讀魂大噴發!

看更多老師心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