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ves Tigital 最新數位教學資源
【老師心理話】用心理學支持班級經營!4個建立獎勵制度的不敗秘訣
「為什麼精心訂定的班規,學生都不當一回事?」
「管班上秩序就花我好多時間,有什麼改善的方法?」
當學生表現出好的、正向的行為時,教師給予適當的「獎勵」,讓好的行為與獎勵之間產生連結,進而誘發更多好的行為表現,學生因此「習得」(Acquire)良好的課堂規範。這便是行為心理學派史金納(B. F. Skinner)提出的「操作制約理論」(Operant Conditioning)概念之一:「正向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理解了這樣的心理學概念,我們就可以嘗試在班上建立一套正向的「獎勵制度」。
首先,教師要問問自己期望學生或班級達成哪些成效與目標?可能是讓班級更有紀律,省去班控時間,或是讓學生樂於開口說英語……等。接下來,往回推敲哪些具體行為可以達成這些目標。最後,與學生溝通以確保其對正向行為的認知,說明獎勵給予的方式。獎勵可以是實質的點數累積,也可以是真誠的鼓勵,讓學生更有「動機」去執行,也訓練學生「習得」這些行為,最終導向我們期望的目標。
但學生真的這麼好訓練嗎?有什麼眉角需要注意呢?
以下整理出四個建立獎勵制度時常遇到的狀況,並公開不敗秘訣,讓老師不用碰壁就上手!
狀況1. 「好的行為」誰說了算?
不敗秘訣:師生共同定義!
- 老師先決定大方向後,不妨邀請學生一同訂定好的行為以及獎勵方式,了解學生在意的事情與喜好,對執行上絕對有助益!
狀況2. 學生常說「老師不公平」!
不敗秘訣:保持一致性是關鍵。
- 標準訂好後,便是堅定執行。不偏不倚,讓學生相信制定的規範是有效的,便能提升遵守意願。
狀況3. 獎勵怎麼給才「有感」?
不敗秘訣:「立即」與「確定」。
- 其實獎勵與處罰在執行上有相同的關鍵,就是要立即而且確定,讓學生清楚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獲得這份獎勵,才會達到比較顯著的效果。
狀況4. 結果「不如預期」怎麼辦?
不敗秘訣:過程也重要,每一刻都是「獎勵時刻」。
- 獎勵並非只屬於獲得成功結果的人,學生的行為改善、努力付出與積極態度,也同樣值得立即與確定的鼓勵。
有效的獎勵制度是以學生為本設計出來的。
最後提醒老師,獎勵的本意是一種肯定、鼓勵與榮譽,重點是培養學生自動自發、潛移默化養成內在學習動機,也讓學生體會為自己努力和負責後的感受是富足的。
藉由多多觀察、了解學生的行為和喜好,盡量讓學生參與其中,讓人人都有機會達到多個小目標,學生才更有意願努力嘗試,進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參考資料:
Ferster, C. B., & Skinner, B. F. (1957).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