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年底有一則新聞吸引了筆者的注意:法國政府即將從 2018 年九月開始,全面禁止校園內使用手機。這項措施的出發點是要減少學生的螢幕時間(screen time),因為不少研究發現長時間使用手機不但影響了人們的專注力,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與社交模式。 但是,仔細閱讀新聞內容,我們就會發現:首先,法國政府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年齡層為 6-15 歲。其次,如果有教學需要,學生還是可以拿出手機使用。也就是說,法國政府並非全盤否定手機有其使用的必要性與優點,尤其是它在教育方面的應用。
之所以提到這則新聞,是因為在實施數位教學的過程中,並非完全沒有阻力或負面的聲音。如同手機的使用正反意見皆有,雖然我身邊有不少老師、家長、學生對使用數位裝置來輔助英語教學拍手叫好,但是也有部分家長擔心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沒有幫助。
數位教學對老師來說需要加倍的付出
針對家長的質疑,一開始我也會感到挫折與疑惑,因為從事英語教學十幾年,照本宣科與考試填鴨對我而言是最輕鬆的教學方式,甚至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備課;相反地,希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而融入數位教學,其實是吃力又不見得討好的選擇,在課前的準備時間有時甚至是傳統教學的好幾倍。然而,轉念一想,家長的質疑並不是存心與老師對立,如果換位思考,就可以理解他們的質疑其實是來自於擔憂與害怕,擔憂老師的教學不知道將孩子引導至何方,害怕孩子是老師的實驗品,最後實驗失敗,承擔成績欠佳後果的是孩子,不是老師。
同理心並了解家長的擔憂
對此,筆者認為較適當的作法並不是在言語上力圖佔上風,盡其所能去說服家長接受「老師一定是對的」的說法,這樣容易讓家長覺得自己的意見不受重視。比較適當的作法是:嘗試同理家長的擔憂與害怕,除了花時間溝通,協助家長明白老師的教學理念之外,用行動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的英語文學習也同樣重要,畢竟對於部分結果導向的家長而言,老師的教學若能提升孩子的成績,他們如果能夠見到具體的數字往上提升,就不會認為老師的創新教學理念不食人間煙火,不切實際。實施數位教學一個學期的觀察下來,筆者發現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其他班級並無落差,因此,若是認為使用數位裝置上課,學生就只有娛樂而沒有學習,這樣其實是對數位教學莫大的誤解。
數位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回饋
本身任教於高中,相較國中小的學習者,高中階段的學生其實承受了更大的升學壓力,整個競爭導向的升學氛圍也容易使得家長感到焦慮。在將數位教學融入英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也不斷思考與調整,除了一開始希望藉由數位裝置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之外,慢慢地在活動設計上思考如何運用網路上的分級閱讀 (例如:Newsela 和 CommonLit)、共同創作 (例如:Google Doc)、分享作品(例如:Seesaw 和 Padlet)等應用程式,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此一作法除了呼應英語文課綱的期待外,也希望學生在課堂上所培養的能力不與升學目標脫節。
曾經先後與同在進行數位教學的老師們交流,雖然沒有正式研究,但是老師們普遍表示數位教學並不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拖垮學生的成績,因為有效教學的關鍵還是在於老師如何設計課程,並不是只將數位裝置交到學生手上,學習就會產生。除了標準化測驗,許多更重要的學習是考試考不出來的,譬如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就是筆者實施數位教學之後見到的顯著改變,誠如學生的回饋中提到的「比起只用課本上課還要有吸引力,而且能有更多使用英文來思考的機會」,這些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語言知識的累積一樣重要,而這不也正是 108 新課綱的精神嗎?
教學應順應趨勢而不是故步自封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面對人工智慧來勢洶洶,未來的變化已經超乎大多數人的想像。一、二十年前如果要學習一項新技能,一定要到實體教室上課、拜師學藝,但是現在只要上網 Google 一下,各種教學平台提供的線上學習資源多到目不暇給,學習已經不是「可不可能」,而是「要不要學」的事情。面對環境的劇變,面對科技可能對教育造成的衝擊,教育是否還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呢?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都了然於胸,答案是「不可能」。瞬息萬變的科技註定會重塑教育的樣貌,但是,數位裝置是否就是幫助學生開啟學習之門的萬靈鎖鑰呢?我想也不需要對數位教學充滿過於浪漫的想像,畢竟教學就像藝術,真正讓學習發生的是教學者,老師仍舊是有效教學的最大推手。這些道理,身處教育現場的老師能體會,學生也明白,如果更進一步,我們能以誠懇的溝通讓家長也了解教學現場正在發生的質變,相信老師的數位教學之路會有更多夾道的支持者。
作者簡介│廖婉雯
- 現任臺北市立大直高中英文科老師
- 榮獲臺北市第 18 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特優(合著)
- 參與酷課雲十多支線上英語教學影片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