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只屬於孩子嗎?」
第一次真正接觸繪本,是在美國攻讀英語教學研究所時。當時教授在課程裡的引用與在公立小學實習的經驗,真正開啟了筆者對繪本多樣性與深度的認識。
回國後,因工作需求開始收藏繪本。漸漸地,生命中的幾個轉折點 — 親人的生病、陪伴、失落、失去、工作與人際之間,找尋自我的掙扎與徬徨,總有一本繪本剛好接住了我,在故事裡找到力量。
閱讀繪本時,不單故事能引起共鳴,用字遣詞也能傳遞英語不同的表達與文化。這些經驗讓筆者想要以繪本帶入成人英語學習,讓學習的過程更有溫度、更有意思,讓每個人有機會「說」好一個故事,最終「說好」自己的故事。
打破迷思:繪本也能是成人的心靈陪伴
在大學任教成人英語課程時,學校多偏好實用導向內容,如商務、旅遊或新聞英文等,很少考慮繪本作為教材,因為許多人認為「繪本是給小孩看的」。然而,若以學習者的發展階段來思考,繪本其實對成人學習者同樣具有深遠的教學價值。
從Bloom的「認知分類」來看,成人學習者(高中職以上)具備分析(analyze)、評鑑(evaluate)、創造(create)等高階思考力,語言學習不該只停留在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的基礎層次。
而故事文本能引導成人分析主題、探究角色動機、反思文化觀點,並進一步將語言學習與個人生命經驗連結。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也提到,年輕成人正處於自我認同的探索階段,因此具深層意義的文本更能觸動內在情感,引發共鳴與思考。
繪本的圖文結合、多元主題與情感層次,正好扮演了語言學習與探索認同之間的橋樑。
喚醒回憶,一起好好看見繪本
上課時,筆者會先問學生:「繪本是給誰看的呢?」多數人會回答:「小孩吧!」於是課程初始,通常會透過經典童話繪本,喚醒學生小時候讀繪本的記憶,再引導他們觀察與討論書上的圖像與色彩,並提問:
- 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inting is trying to say?
- Does this painting contain any hidden (symbolic) meanings?
- W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image?
這些討論讓學生意識到 — 繪本雖然形式與內容看似簡單,但背後的意義卻不簡單。課程以主題方式扣合年輕成人在生活上可能面對的狀況和生命裡會面臨的挑戰。
談生死的 “Duck, Death and the Tulip”,談失去的 “The Heart and the Bottle” ,談父母對孩子的愛的 “Someday”,談面對情緒的 “When Sadness Is at Your Door” 和 “The Colour Monster”,談自我認同的 “Big” 等,幫助學生找到共鳴,並用英語表達思考與感受。
語言學習與自我表達並行的教學規劃
成人英語繪本課的設計,除了語言學習,更包含文本理解與批判思考。建議教學目標如下:
💡 語言學習:增進字彙、提升口語表達、加強閱讀理解。
💡 繪本理解:主題探究、角色分析、情感表達、個人反思與應用。
實際課堂採小組輪流朗讀繪本與討論的形式。學生最先有感的是更自然的語言輸入,例如聆聽朗讀以理解故事內容、學會關鍵字彙等。
語言輸出則較具挑戰,尤其是要以英語談論想法和延伸討論時,但因為繪本有圖像輔助,加上所選主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議題,容易觸動情感,讓他們更願意嘗試開口,甚至每週主動寫下心得。
期末回饋中,看到學生為一本本好書驚艷、同理於故事溫暖的擁抱時,都讓人確信成人英語學習的動力不只是「實用」,更應要有「自我探索」與「情感抒發」,而繪本正是一個讓學習者開口說話、表達自己的好媒介。
結語
成人英語繪本課程設計與未成年學習者有其不同,關鍵在於更深入與多元的主題選擇,以及多層次的引導。下篇文章將提供成人英語繪本課程規劃示範,敬請期待!
(封面照片出自 Freepik)
更多 Barbara Lin 老師好文分享:
作者簡介|Barbara Lin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兼任 EMI 課程講師
- 20 多年英語教學及師訓講師經驗
- 擅長以「繪本閱讀」融入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