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教學診療室的動指小調查(請見下圖),可以看出老師們對幼兒雙語教學的確有許多疑問與考量。本期特別邀請到深耕幼兒教育多年的廖紀晴 Mignon Liao 老師來與大家分享幼兒雙語教學相關議題。
- 幼兒在語言學習及認知發展上會有哪些階段?
幼兒雙語教學目的是建立孩子第二語言,甚至是期望成為孩子第二母語的語言教育工作。因此,在進行幼兒雙語教學前,先了解幼兒語言學習與認知發展,有助於老師們在設計與安排課程活動上,能更貼近幼兒的興趣,並創造出自然且生活化的語言情境。
幼兒語言發展有其一定的階段順序,在這以雙語幼兒園學童(2~6 歲)的語言發展做介紹:
◆ 2 歲語言發展特徵:約有 300 個字彙,開始學習文法,也可以說出簡單的句子;同時,對週遭事物的好奇,為自我思想的萌芽期。此時,與幼兒的對話應避免只有單字式的對話,而以整句句子做溝通,也就是減少封閉式問句,如:「是不是?」、「好不好?」、「要不要?」的問法,以開放式問句增加幼兒句型及會話的訓練。
◆ 3 歲語言發展特徵:約有 900 個字彙,能根據大人的話題,回覆正確的相關訊息,也越來越明白他人的談話內容,並能從中學習。可搭配故事書或繪本,以說故事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不但可培養孩子語言組織的能力,也可啟發語言與腦部的創造力。
◆ 4~6 歲語言發展特徵:4 歲以後的孩子,大多數的發音應該已較為正確,口齒比起 3 歲的孩子更為清晰,這個階段已能夠使用空間用語,如:上面、下面、旁邊、左邊、右邊;能表達過去、現在、未來的時態,如:昨天我去公園玩盪鞦韆。可進行合作性與想像性的遊戲(例如:家家酒),會一邊玩、一邊彼此滔滔不絕地說話聊天,已能將語言能力發揮得很完整。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喜歡誇飾、說故事、編故事。到 6 歲時,幼兒發音正確、口齒清晰、能言善道,但常常缺乏邏輯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好,但溝通效果不佳。
皮亞傑 Piaget 的認知理論觀點(The Cognitive Theory)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幼兒的心智成長是幼兒在生活環境中經由探索、解決問題而建構出來的。強調幼兒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
(1) 嬰幼兒在單詞句階段,所發的語詞都以具體感覺到物體為主,即是符合皮亞傑所說的感覺動作期。
(2) 2 歲多開始幼兒的表達大都以自我中心來思考,常說出當下所想到的事物,不會太在意對象是否聽懂意思,正是皮亞傑所謂運思前期。
(3) 7 歲之後則進入具體運思期,再發展進入抽象思考的形式運思期。
奠基於維高斯基 Vygotsky 理論的鷹架理論 (Scaffolding)
維高斯基認為語言的學習是社會化或文化的行為,幼兒透過與周遭人的互動,與同伴之間的合作,幼兒語言智能可以超越現有的狀態,並依此提出近側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所謂的近側發展區是「指介於兒童自己獨自表現所能達到的能力水準,與經由別人給予協助後可能達到的能力水準,此二種水準之間的一段差距。」(摘錄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簡單來說也就是說經由成人指引或同儕間較有能力者一起合力溝通、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可將學習達到更高的水準。
根據這個觀點,布魯納、羅斯和吳德在 1976 年提出鷹架理論 (scaffolding):蓋房子時需要搭建鷹架,目的是提供房子建造完成前一定程度的穩固根基,而這與教室裡的師生互動極為相似(尤其是幼兒教育階段)。老師們先提供支持性的教學體驗,讓幼兒逐漸提升能力,再適時減少這類型的支持性教學,讓學生找出自己學習的方法,並開始承擔學習的責任,也就像蓋好房子後鷹架的移除。
重點整理
「認知發展理論」解釋了幼兒時期的語言學習由具體、真實、豐富、有趣、有意義、與幼兒相關的情境中探索學習語言。之後的「鷹架理論」,經由成人的活動引導、讓幼兒在真實、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探索和學習,過程中也能獲得同伴以及老師的社會性支持。
- 如何設計兼顧幼兒發展與語言學習的課程?
談到語言學習的課程,讓我們先來概述語言的組成:
1. 語音:指一些重要的口語聲韻及如何結合這些基本聲韻至更大單位的規則系統。
2. 語形:結合聲音以產生意義的系統。
3. 語意:對詞、字及句子之意義的瞭解(文字的意義系統)。
4. 語法:如何將單字組合成句子的規則(語言規則系統)。
5. 語用:管理語言如何被使用於不同社會情境的原則,了解如何有效的使用語言與人溝通的概念。
了解語言的組成後,搭配前段幼兒語言與認知發展,一起來設計出適合孩子年齡發展的有感課程與情境:
◆ 在讀繪本給孩子聽的時候,可以指著文字逐字唸讀,提供孩子將語音和文字結合的機會,也可透過圖畫或影片的輔助,甚至是扮演故事的方式,幫助幼兒對故事的理解。更要重複朗讀同一本書,讓孩子有機會熟悉,並在教師朗讀時一起參與,建立成就感。將已介紹過的繪本放在角落,讓孩子可以再次翻閱,嘗試唸讀,孩子可結合聆聽的印象、圖畫的訊息,以及認得的文字、語彙和文法等資源,去說出或讀出故事內容。
◆ 共同討論一個議題或分享經驗時,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或經驗,老師在壁報紙或白板上「寫」下孩子所說的內容,並於討論結束後將所寫的內容「讀」給孩子「聽」,同時展示該海報,邀請孩子隨時來試著讀讀看。這個過程能讓孩子有意義的參與一個自然融合聽、說、讀、寫歷程的語言情境。
◆ 經常讓幼兒以畫圖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經驗、想法與想像,老師可以請幼兒將這些經驗、想法與想像以口語轉述給老師,老師在幼兒面前紀錄下來,再唸一次給孩子聽,當孩子的作品被張貼或懸掛出來時,同儕也會互相欣賞並試讀上面的文字。
在語言學習環境裡,記得要將孩子視為一個主動學習的個體。從生活、遊戲與學習的過程中,透過完整的、有意義的、自然的、真實的語言經驗,建構對語言的規則、功能和型式的掌握,以及流暢的聽說讀寫能力。
- 幼兒英語教師應該如何充實相關知識?
所有教育者在教學上應具有同理心,但對於幼兒教學者需要更多的同理心來了解幼兒,再進一步了解幼兒的認知歷程,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們學習。老師可透過觀察、面談及問卷等多元方式,來了解幼兒的心智運作和看待現象與問題之能力。身為幼兒英語教師,與家長及幼兒其他相關教師,透過聊聊幼兒的狀況,是設計課程重要的基礎。
學齡前的幼兒很特別,身體、情緒、語言等生心理發展同步成長才能進行其他學習,一環環的緊密接合在一起,因此幼兒英語教師對於孩子的各項發展必須有一定的了解程度,以因應家長可能給予過高的期望,或避免設計太簡單的課程而削弱了孩子的興趣等。建議有意從事幼兒英語的教師,可從充實幼兒發展理論開始下手補充相關教學知識。
幼兒的學習都是從生活中開始,所以相對單純,因此,建議多了解幼兒的生活型態,老師手上就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運用。除此之外,學習過專業培訓課程的幼教師是幼兒英語教師的神隊友,可以與配班老師多分享與討論,教學相長,分享彼此的專業與經驗,提升自己的教學技巧。
作者簡介|廖紀晴 Mignon Liao
- 20 年幼教經驗
- 11 年全美幼兒園配班教師
- 托嬰中心與幼兒園主管教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