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透過 3R 教學法精準課堂雙語運用

Why Read This?
當學生同時面對未知的學科知識與陌生的英語時,雙語教師該如何平衡兩者的輸入與運用?本期施子美 (Dr. A) 老師將詳細說明在雙語課堂中實行後回饋良好的 3R 教學法,一起來了解!

上篇文章中提到 3R(Reduce、Reuse、Recycle)為筆者在教室實行雙語教學後的體悟,從學生的反應可看出精選的適量英語會比大量的英語輸入容易消化,較能減少了學生挫折,在配合度和學習意願也會有所提升,讓他們不僅學了學科知識,也學到實用英語。

此篇文章將著重於解說 3R 的內涵與實際操作,讓線上教師更好上手。

Reduce(將英語化繁為簡)

內涵:學科加語言本身是雙倍的認知負擔,為了讓學生能永續學習,必須減少腦力/專注力的非必要使用及耗損。如將學生的腦力比喻為水資源,聆聽外語時所需的專注程度就像將水龍頭開到最大。因此,我們應該更小心節省使用這項資源,而 Reduce 就是明確可行的方法。

作法:教學時,英語的使用量要保持在可溝通的基本單位,讓學生更容易抓到重點字。建議教師要練習去掉非必要雜訊,單句不超過 5~6 字,當中新概念或重點要盡量減至 1~2 字,並搭配教學鷹架,如:圖片、肢體語言、語調……等。

範例:打掃時,教師可能會說「Please put the chairs on the table.」如果把 please 去掉,改用友善但有力的聲音也能達到同樣效果,或說出想看到的畫面「chairs on the table」(思考點:少了 put 會有影響嗎?),將學生的注意力先放在看懂或聽懂 chair 或 table 上;學生就算一開始不行,也可以用猜的或看別人怎麼做來完成,等他們習慣將動作和指令連結後,再把 put 加回去,效果會更好。

延伸:Reduce 還能減少挫折感。同理學生的需求等於懂得他們的學習焦慮與挫折,只要給足夠的時間與適當的鷹架,有計畫地打好基礎往上搭建,學生不會永遠停留在只能接收短句的程度。

 

Reuse(學習可重複使用的實用英語)

內涵:Reuse 不僅指語言的實用,也包含讓老師和學生都容易使用,協助學生將有限的腦力用來學「好用又實用」的英文,而非只能用一次(下次月考就不會再出現)的英語。

作法:學生要能說能聽,需要反覆輸入與輸出,所以課堂英語要減少使用關係代名詞、名詞子句……等延伸句子的語法, 短而明確的句子更能讓學生願意重複運用。

範例:就像買東西算帳的時候不會特別採用微積分,大部分的語言使用更在意能解決問題或有效溝通。如果想說明專科名詞,背誦(或朗讀)解說的長句子不會比簡單明瞭的句子有效。

延伸:英語融入學科本來就不是要「教」英文,而是讓學生多點機會「用」英文。依筆者經驗,國中雙語課堂上的英語溝通大概不會超過 A2。多數雙語授課內容用中文搭配 A1 和 A2 的英語及鷹架,即可有效在學習學科內容的同時習慣/熟悉/吸收重點英語。即便如此,這對學生仍是很大的挑戰,所以鷹架必須從他們的程度與需求開始搭建,確保他們在專科領域知識學習的權利。

Recycle(將所學英語分解再利用)

內涵:學過的英語如果可以分解後再利用,就可以最大化腦力資源的運用。換句話說,在選擇教授語言時,不侷限於簡單字少,而是刻意選擇可再利用的組合,透過替換關鍵字來延伸為新的內容。

作法: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將已經學過的英語轉成鷹架,繼續搭建。

範例:比較「Go back to your seat.」和「Return to your seat.」,go back 是兩個字,而 return 是一個。如果只比數字,應該保留 return,但如果考量鷹架再利用的可能,return 的潛力明顯不及 go back,畢竟「Go」可以延伸成多方向的指令,如:”Go forward.”、”Go outside.”、”Go straight.”。

延伸:當然不是說不教 return,而是至少在雙語初期,選擇融入的語言越萬用、越能延伸越好,這樣學生才能在接觸新語言時,仍能專注於學科學習。等熟悉外語了、有信心了,耗損的腦力與心力會減少,這時就能適時適量增加難度。

結論

在研習場合中看到越來越多人提及 3R 原則,不少老師因為這個明確的雙語課堂做法有了信心,但不免擔心會有人將 3R 簡化為字越少、越簡單越好,所以很開心有這篇文章能讓筆者詳細說明,3R 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永續學習,所以教師要學會更精準的使用雙語,將學生有限的腦力及專注力用在對的地方。下篇文章將提供採用 3R 的教學設計,敬請期待。

 

更多施子美 (Dr. A) 老師好文分享:

【雙語教育】實踐中的啟發:雙語現況與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施子美 (Dr. A)

・國教署雙語計畫外師
・雙語/英語教學顧問
・國北教大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施子美 (Dr. A)

作者 施子美 (Dr. A)

更多文章來自 施子美 (Dr. A)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