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結合專科與英語讓學習達到 200% 成效

Why Read This?
雙語教育中,領域專科與英語教學結合時,如何才能達到教學上的平衡?施子美 (Dr. A) 老師將與我們分享 100/100 有效共備模式,一起來看看如何讓學生達到 200% 的學習效果!

體制內的雙語教學通常由兩位教師共同上課,包括專科老師和外語老師(統稱協同老師),以共同備課(以下簡稱共備)的方式規劃課程。筆者實際施行一段時間後,逐漸發現備課以及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當一加一只等於一時……

最初,協同老師會試圖在教案每個部分平均分配空間(50/50),但最終卻造成互相遷就和牽制。例如:原本的主題概念加入文化分享或語言互動,雖然有了豐富度,但整個課程也變得鬆散;有時外師增加了語言互動示範,卻會因協同老師缺乏面對面練習時間,在實際執行時成效不彰。

更有甚者,雖是兩位老師各負責課堂的一半時間,但因共識不易達成,共備時間遠遠超過一般課程,結果往往變成協同教師雙方只能做到自己專業的 50% ,與各自授課的成效相差甚遠。

因此,考慮如何改善共備效率與效果就成為重要課題。

達成平衡的 100/100 共備模式

回歸雙語教學的初衷「領域是主角,英語是配角」。因此,筆者認為應該由專科教師主導教案的設計與規劃,而非選出主題讓大家討論作法。

以此為架構協調出新的共備模式:「在不考慮英語融入或外師參與的前提下,請專科老師撰寫自己會滿意、學生會喜歡的教案,最後再由外師以 3R 原則適度融入英語。」

這意味著協同教師們各自以 100% 的能力進行共備,亦即雙方必須了解主題內容,然後設計出緊扣主題的課程,再搭配實用、好用、可重複使用的語言輸入與輸出,而不僅僅是英語翻譯。

教學示範

(以下範例為七年級生活綜合專科課程)

教學目標:「ORID」思考法教導學生從生活中的觀察(objective)、感受(reflective)、意義(interpretive),最後產生行動(decisional),簡稱 ORID 思考法。

教學步驟:

課 前

  1. 專科教師編定教案並提供教案中會出現的專業知識。
  2. 外師以 3R 原則,來設定教案中所需的實用英語。

課 中

  1. 專科教師解說 ORID 概念。
心得分享
先由專科教師以中文傳遞領域知識,讓學生在沒有語言負擔下清楚理解觀念,這樣才能讓接下來的教學有意義。 

     2. 播放符合「生活衝突」主題的短影片(如新聞段落),比方說:交通意外的爭議、議題相關的報導……等。

     3.(英語融入時機)以外師針對 ORID 設計的提問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下圖)。學生可選擇以中文或英語參與,再嘗試以英語發表。建議由外師來引導學生用英語發表,專科教師在旁協助專業領域上的相關問題。

心得分享
  1. 「ORID」各自代表的單字僅需帶領學生認識即可,學生語言使用的重心應放於由外師 “reduced” 出來的英語問句。
  2. 學生可以選用中英文發表,但建議專科教師鼓勵學生使用外師也能懂的方式回答。在此重點不是要逼學生說英語,而是用學生較無負擔的方式運用該堂學到的知識。同時,外師可用簡單的英語重述聽到的分享內容,讓學生可同步獲得英語學習機會。

此即外師提供 100% 語言授課,專科教師提供 100% 專業教導,學生就能 200% 的學習。

結論

利用「3R 原則」將英語簡化為可有效溝通的最基本單位,可重複在其他單元或生活中使用,學生就不用每次都重新學新名詞、新句子,而是用原先已經會的架構為鷹架,繼續往上搭建知識的認知。

也因為「100/100  共備模式」讓協同教師各自發揮自身專業,創造出無法單獨做到的成果,在教學上就會更有成就感,而學生更是實質受惠者。

也許雙語教學現場還有待發現與解決的問題,希望筆者所提出的「3R 教學法」以及「100/100 共備模式」,能夠提供前線老師一些實用的教學方向,一起為雙語教學努力!

(封面圖片出自 Freepik

 

 

更多施子美 (Dr. A) 老師好文分享:

【雙語教育】實踐中的啟發:雙語現況與教學策略

【雙語教育】透過 3R 教學法精準課堂雙語運用

 

作者簡介|施子美 (Dr. A)

・國教署雙語計畫外師
・雙語/英語教學顧問
・國北教大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施子美 (Dr. A)

作者 施子美 (Dr. A)

更多文章來自 施子美 (Dr. A)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