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尊重並保護少年受刑人之個人隱私,文中涉及個人身份之資訊均以化名或模糊處理方式呈現。
進入矯治學校任教,對筆者來說猶如一場未知的挑戰與冒險。
當年教甄戰場中僧多粥少,如同多數準教師,筆者四處征戰,只希望先考取一間學校。
當中的想法很單純 ─「先求有,再求好」,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抱著這樣的心情,報考了矯正署設立的中學,原本只是想累積考試經驗,沒想到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反而順利錄取。
調整心態,就能慢慢適應
矯治學校的作息與規範和一般學校不同,全年無寒暑假,剛開始確實需要時間適應。
但後來將自身心態調整好,把行政規範與工作也視為日常的一部分,就能慢慢找到適應的節奏。
雖然這裡在硬體與資源不足於一般學校,學生的程度更是分歧,但由於教學不以升學為主軸,反而多了許多嘗試與實驗的彈性與空間。
過程中的確處處是挑戰,但也處處充滿著感動,讓筆者漸能適應並喜歡上這份工作。
新進教師的實習與學習
(圖為筆者歷年自編教材)
入職當時矯正署並沒有針對矯治教育設計專門的師資培訓課程,但校方會為新進教師安排約兩週的實習,由各處室負責人帶領,協助了解校務與各種運作流程。
實習期結束到八月下旬正式開始授課的期間,新進教師可以先熟悉未來課程狀態,並和帶班教導員(註 1)及學生們相互認識。
在矯治學校裡,教師並非一人在教學現場獨力奮戰,透過帶班教導員協助穩定班級秩序與教學支持,彼此在教學現場的相互合作可使教學發揮 1 加 1 大於 2 的效能。
筆者也認知到在這樣的環境裡,如果把學生考上好學校當成目標,教學上往往難以找到成就感。
(註 1:依據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第 23 條,「教導員」負責學生日常生活指導、管理及課業督導業務,並協助輔導老師從事教化考核、性行輔導及社會聯繫等相關事宜。擔任「帶班教導員」者則會一學年固定配置一個班級及一名班級導師,共同合作陪伴引該班級。)
英語課的目標:讓學生成為平凡人
矯治學校的學生身份特殊,多半缺乏穩定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也缺乏外部刺激。
而矯治學校的英語課就像一把鑰匙,讓這群少年有機會探索世界、接觸不同的文化。
為使學生回歸社會,矯治學校也有不同的班級屬性,如:技訓班、普通班與進階升學班。
論如何,筆者都希望學生透過學習英語,能使自己從學習的挫敗中不斷找到成功的方法,建立自信與耐心,未來將此毅力用於生活中,他們的抗壓性便能引領他們面對未來重返社會的挑戰。
對我來說,只要看到學生不再回到過去的灰暗世界,並成為能為自己負責、踏實生活的「平凡人」,這樣的教學就有了意義。
學生的生命故事驅動教者前行
學生們重返社會後的人生故事,常常成為老師們走在矯治教育路上相互激勵與支持的加油站。
有時感到灰心洩氣時,和同事聊聊學生的過往與近況,或是接到離校學生的來電關心,總能讓我們一次次重拾勇氣與希望。
曾有一名學生在明陽學習兩年後回到社會,考取了大學餐飲相關科系,同時在飯店餐廳打工。有一次飯店從國外特聘知名廚師擔任主廚,但碰巧內場無人能與外籍主廚溝通。
當時在外場工作的學生因能順利用英語交談,獲得了機會進入內場擔任主廚的助手。
他開心地和筆者分享自己努力學習英文得到了精進廚藝的機會。更棒的是,他在機會降臨的那一刻,掌握了自己的人生。這不僅改變了未來職業發展,更改變了他的人生觀。
這樣的分享,點點滴滴匯聚成鼓勵筆者繼續留在矯治學校、不忘初心的動力。
結語
下篇文章將與大家分享 ─ 面對這群特殊的學生,該如何設計英語教學活動與規劃課程。相信不僅能適用於矯治環境,也能讓苦於引發學習動機的英語老師們有所助益。
(封面以及內容照片皆由作者授權使用)
更多 許人尹 Angela Hsu 老師好文分享:
作者簡介|許人尹 Angela Hsu
-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
- 現任明陽中學英文專任教師兼任導師
- 曾任明陽中學外師雙語教學協同教師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