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前言
近年來,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全英授課)漸受重視。然而,教學者(尤其是最多 EMI課程的大學端)卻發現:大學生在「全英」課程中往往感到吃力,無法自然地用英語理解與表達。
其實,順利銜接 EMI 應該要從國小至高中的學習階段中奠定,當中的語言基礎與口說訓練,會直接影響學生在全英環境中的適應力與自信心。
本期特別邀請國立師大附中英文科吳詩綺老師,透過她多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分享具體可行的策略,幫老師們了解如何為學生打下 EMI 學習實力。
在進入詩綺老師精彩內容之前,先來看看本次動指小調查的結果:
隨著 2030 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動,EMI 已是重要教育趨勢。這不只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一場教學模式與學習思維的革新。
在師大附中任教的多年裡,筆者持續參與教育部全英與雙語計畫,也走訪全國各地進行師培與課程輔導。這些經驗讓我體會到: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不在文法或單字的正確度,而是學生能否把英語轉化為「敢開口、能表達」的工具。
EMI 的成功,絕非一步到位,而是從日常的雙語教學慢慢打底、從課堂裡的小任務開始。
當老師願意幫助學生踏出第一步,提供多樣課堂小任務與練習機會,學生就有機會逐步跨越語言的門檻,從「聽懂」走向「敢說」,最終達到全英學習的自信與表達,這也是現場教師最能帶來改變的力量。
為什麼 EMI 需要雙語奠基?
從「能聽懂」到「敢開口」
很多人以為雙語教學只是把部分課程換成英語,但真正的價值在於培養學生的溝通力。
當老師在課堂上逐步引入英語,學生便能在一個相對安全、低壓的環境中嘗試口說。這些小小的練習,就是日後進入EMI 的墊腳石。
EMI 強調的不只是「聽懂」,更是「表達」。如果學生缺乏口語歷練,即使老師能全程用英語授課,學生也難以主動參與。這就是為什麼課堂中需要設計一層層的鷹架活動,讓學生循序前進。
(圖為筆者傳授如何分層設計鷹架的方法)
舉例:
- 口說引導活動:在教句型時加入「我說你做」的互動,讓學生邊聽邊動,從被動變為主動。
- 情境對話練習:把日常情境搬進課堂,例如將個人單字學習轉變成分享「為何我認為這個單字很有趣」,讓學生以學過的詞彙和句型在實用情境中練習口說、培養自信。
(圖為筆者提供轉化型課室活動)
學生需要哪些能力進行 EMI 學習?
不只要「英文底子」,更要「思考+合作」
學生能否在 EMI 課堂中順利學習,不只取決於語言程度,更仰賴 21 世紀的 4C 能力:
- 溝通(Communication)
- 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 合作(Collaboration)
- 創造力(Creativity)
因此,課程設計需要更具任務導向的多樣性,如:
- AI 融入的口說活動:讓學生用 AI 工具練習發音或檢查句型。科技融入不僅增加趣味,更能讓學生熟悉未來必備技能
- Presentation 與小組討論:例如筆者在「英文課裡的化學實驗」課中,讓學生用英語解釋化學實驗的步驟與結果,既深化學科知識,也磨練學術口說。
- 跨領域專題:像是「棉花糖挑戰 Marshmellow Challenge」這樣的主題,從資料蒐集到小組發表,全程用英語,讓學生在內容學習中同步鍛鍊語言與思辨。
筆者常跟老師們分享:EMI 並不是「英文底子夠」就能上手,而是要讓學生「能用英文去思考與合作」。這才是雙語教育到 EMI 的真正銜接。
(圖為筆者講解如何將課程設計成多面向任務的實踐方法)
教學者如何提升 EMI 教學實力?
老師也需要「鷹架」
EMI 的推動,對老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成長契機。我的體會是:老師不需要孤軍奮戰,而是要善用社群與資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學習有支持、有夥伴。
多年來參與各類研習,也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倫敦大學訪學,我確信老師自身要敢於嘗試,將全英課堂視為「不斷練習」的場域。
因為發現老師也需要「鷹架」,我在【詩綺老師的不藏私講堂】中,把多年的課堂與師訓經驗,以三個核心特色協助老師在 EMI 教學路上,兼顧理論與現場挑戰的應對:
- 輕薄短小:每個單元約 10 分鐘,方便老師在有限時間中吸收,並立即應用在課堂上。
- 輕鬆自在:以親切的方式示範全英/雙語教學技巧,幫助老師降低焦慮,更專注於與學生的互動。
- 內容實用:不只談理論,更聚焦於真實課堂情境、即時可用的教案設計與教學狀況應對。
希望老師們知道:全英教學的路上,不必一步到位。我們一步步跟著資源演練,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做法。
結語
從一個小任務開始,讓 EMI 走進日常
從雙語到 EMI 是一段漸進的旅程。這不僅是語言使用的改變,更是教學心態的轉換。只要願意從課堂的一個小任務開始,善用鷹架與跨領域設計,就能幫助學生跨越語言障礙,真正學會用英語思考與表達。
最後,EMI 的目標不是完美,而是願意踏出那一步。當老師與學生一起嘗試、一起成長時,我們就已經在走向理想中的EMI 課堂了。
作者簡介|吳詩綺
- 國立師大附中英文科教師
- 教育部全英教學計畫執行教師、雙語教學計畫諮輔委員
- ETS 托福測驗官方師訓講師、500+ 場線上線下深耕推廣教學
-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