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C 主編
From:對影音內容感到憂心的代課教師
主編您好,
我是在國小代課的英語老師,因為在教學現場注意到一個問題,想問問主編的看法。
近幾年影音資源越來越多,尤其疫情後更是隨手可得,課堂中能帶入的資源變多,對備課非常方便。
但我漸漸發現,許多影片會夾雜「贊助內容」,自然地不像廣告,學生也常誤認其為影片內容的一部分,進而受誤導或當成可學習的知識。
例如,一個介紹科學原理的影片,前面卻有廣告宣稱某產品能「違反自然定律」或「快速提升智力」。
學生正處於需要培養批判思考的階段,很可能就把這些誇張說法當成真的。
我擔心這不僅影響學習,也會削弱他們對資訊的判斷力。
因此,我想從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開始,但有點不曉得該如何下手?希望主編能提供建議,非常感謝。
Re:對影音內容感到憂心的代課教師
From:CC 主編
老師你好,
你提到的情況非常真實,也確實是現在教學中常見的挑戰。
影音資源雖然方便,但廣告訊息很容易混淆學生的判斷。因此,我們更需要把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帶進課堂。
在臺灣的中小學教授媒體識讀不算普遍,許多老師會覺得自己概念不夠完整,也會擔心不好教。
但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很簡單的地方開始,而且還能與英語教學巧妙結合。
建議老師們可以嘗試以下三個教學方式:
1. 從「拆解」開始(Deconstruct the Video)
不需要一開始就做成大課程。只要在播放影片時,停下來跟學生說:「This part is the video; that part is the advertisement (ad).」讓孩子看見影片跟廣告的分界線,這就是第一步。
※延伸活動:閱讀相關主題文本,從內容中引導學生連結到日常生活,並能學以致用。
活動步驟
(1) 與學生一起念讀本《Advertisements》
(2) 挑選出介紹廣告特色的短落,如:“Most ads for children’s products are full of colour and sounds.”(P.20)
(3) 請學生上網找出符合文本內容的廣告,並討論 “How does this make people want to buy things?”
更多推薦《Advertising Techniques: Do You Buy It?》
2. 練習問問題(Critical Questioning)
教學生幾句固定的英文問句,例如:
- Is it true?(培養「不要全信」的基本態度)
- How do you know?(建立「需要證據」的觀念)
- Why is this message here?(認識「訊息背後的意圖」)
長期讓學生有機會用到這些提問,就可以邊練習英語,邊培養「先停下來想一想」的資訊素養。
3. 一起查證(Fact-checking Practice)
從最簡單的方法開始:搜尋關鍵字、比對不同來源。
可以設計成小活動,例如:讓學生分組比賽誰能最快找到「可信任資源」(reliable sources),既有趣又實用。
小結
媒體識讀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一種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生活練習。
老師只要能在課堂裡多停頓一次、多提問一點,學生就會慢慢養成「辨識、懷疑、查證」的能力。
久而久之,他們會發現:原來英文課不只學語言,還能在資訊世界教會我們保護自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