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營教師自我檢核】

可能是 4 個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Meet New Friends from the Books SUMMER,2022 」的圖像

💡主題營隊課程設計【10_結營教師自我檢核】
 
營隊課程來到尾聲,筆者在準備學生的成果發表會時,也同時準備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檢核表。
在教學現場,我們雖然可以藉由課堂互動及學生的反饋,在心中勾選有達到的教學目標並立即調整教學方向,但若可以在每學期或每次營隊課程結束前,邀請學生回顧完整的課程收穫並給予回饋,有至少以下三種好處:
 
1️⃣ 學生會發現自己的意見及參與對課程有重要意義,有助提升學生未來對課程的投入及責任感。
2️⃣ 問卷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練習拓展觀察事情的角度,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喜歡、好玩、無聊」等感受。
3️⃣ 問卷調查不會給學生分數壓力,教師可以更好瞭解學生對課程主題、教材、教學活動等想法,會更有利未來的課程設計。
 
針對混齡、混程度的學生,筆者會刻意將問項設計得簡單易懂,邀請學生針對「課程內容」及「我的教學方式」給予整體的感受或體驗回饋。在設計問題時,筆者也盡量使用正向的語詞提問,以期讓學生在填寫完整份問卷後還能對未來課程懷抱期待。以下分享筆者設計的問項:
 
1️⃣ I like this series. (整體課程主題滿意度調查)
2️⃣ I like how Vicky introduces every story. (筆者特別好奇讀前活動是否成功勾起學生對課程的期待)
3️⃣ I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and trees after this series. (檢視 #知識層面 的教學目標,並讓學生知道我希望他們透過這次營隊能更認識動植物)
4️⃣ I love animals and trees more after this series. (檢視 #情意層面 的教學目標,並讓學生知道我希望他們不只認識,還能更喜歡動植物)
 
The best parts of the stories are …
 
✅the stories themselves
✅the reading itself
✅the look of the books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ies
✅the thinking and discussions
✅the videos
✅the worksheets
✅the final presentation
 
筆者曾經聽過學生這樣描述一堂無聊的英文課:「就是打開課本念念念」,驚訝之餘,筆者也希望有機會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自己的課堂學習體驗。設計這些問項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知道可以從哪些面向檢視一堂課。最後不出所料,影片、故事本身及故事角色獲得了全票支持,而思考及討論也得到了八成的支持票。
 
Is there anything we can do to make this series better?
筆者在發下問卷後,先帶全班看一次所有題目。最後一題是開放式問題,筆者告訴學生,透過這個問題希望大家思考兩件事:
 
1. Why “we”? It’s something “we” can do, not “I” can do.
這是我們共有的班級,我和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能力讓這個班級更好,所以我邀請大家思考的是「我們」共同能做的改變。
2. Why “better”? It’s been good. Now, let’s make it better!
 
透過這個問題,筆者希望學生學會成長型思維,練習肯定已經做到的部分,並試著挑戰繼續進步。同時,學生也給予很多建設性回饋,如:「希望遊戲可以多一些,影片很充足,書的難度適中」、「我覺得故事很有趣,讓我學習」、「我覺得故事書可以用多一些」也有學生回饋「要多一些影片比較好」、「很好,Good,不過希望能讓英文簡單一點」。
 
收回所有的問卷調查後,筆者在空無一人的教室內細讀每個學生的回饋。在問卷的引導下,學生們的回饋偏向課程設計面,因此,班級經營面的反思就靠筆者自己檢討了。
 
👍做得好:
營造出讓全班安心發言的氛圍
運用貼紙獎勵制度鼓勵學習單撰寫
🤏待改善:
幾次熟悉文本的讀中活動被跳過,直接進入思辨討論
 
每次完成自我檢核後,筆者都習慣拍拍自己的肩膀,跟自己說一聲辛苦了,藉此持續澆灌心中的教育愛。最後,筆者想用 Robert Heinlein 的名言來做總結:”When one teaches, two learn.” 一份完整的教師自我檢核,可以讓教學者看見自己成長的軌跡,也是持續精進教學的動力。看著手上的熱情回饋,想起學生們有所啟發的臉龐,我又開始期待設計下一次的課程,展開另一段美好的教學互動。祝福每一位教學者都能在教學過程品味終身學習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