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技巧─骨架文本】

未提供相片說明。
 
高年級學生的語彙較中年級學生豐富,注意力也比較長,對於活動規則的理解力較高。所以,設計教學活動時我會思考如何讓學生透過「分析」來熟悉文本。
 
今天要介紹一個我在中國任教時學習到的教學技巧 ─ Skeleton Method(骨架文本),這個技巧原是用於會話課中,但也非常適用於台灣的閱讀文本中,作為課本單字句型的強化與延伸。
 
💭所謂「骨架文本」,其實就是挖空關鍵字句,並請學生填入適當的字句。這方法不稀奇,不過要在教完課本句型後馬上進行活動就有難度了!「骨架文本」不只能用在複習(Reviewing Lesson),也可作為課堂開始時,呈現閱讀文本的手法,但都必須經過「觀察」、「產出」、「選擇」與「比較」四個過程。
 
這次用康軒版《Follow me》第六冊來說明課程設計。(大約安排在學生已大致熟悉課本單字與句型之後進行。)
 
🔹一、觀察:刪除關鍵字句的多與少老師必須審慎斟酌,考慮到學生是半生不熟的狀態,必須保留一些「線索」作為「骨架」,學生要能夠透過內容的發展,以及「骨架」輔助來猜測遮住的字句的可能意義。
 
🔹二、產出:發下小白板(或者是直接將挖空後的文本列印出來),根據難度決定,讓學生寫出句子或單字。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揮創意,也可發揮文本再創的精神,這個過程非常好玩,學生的成果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呢!
 
🔹三、選擇:若有學生覺得上一個「產出」的步驟過於挑戰,老師可以視學生程度,直接跳到這個步驟。如附圖一所示,在這個階段,「選項數」必須是「空格數」的兩倍,選項設計成兩兩相似,其中的差異點就是我們希望學生注意學習的重點。
 
例如,附圖一的空格 (1),為了強調喜歡的「科目」與「活動」產生連結,我放了選項 (b) I like singing. 與 (f) I like swimming.。學生首先要閱讀文章第一句, My favorite subject is…,找出I開頭的句子(有些孩子對於I, My的區別可能還是會有困難),再思考PE課中都進行什麼活動。若這部分的設計對學生來說還是太困難,老師可以再刪去一半的選項。
 
🔹四、比較:這個過程也非常有趣,學生經過上述步驟就已知道原文內容,老師可以讓學生比較自己書寫與課文的答案。一方面讓孩子審視自己產出的文字,有時會看到孩子偷偷在自己的答案上做訂正,我會表示不需修改,只需要讀過即可,不過那也表示孩子又再次精讀了課文。隨後,我會問問學生比較喜歡自己產出的還是課本的原文呢?
 
經過上面的步驟,我會再進入課文提問(可以參考前幾篇文章所提及的提問技巧)與圖表分析,Read-aloud 則放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