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杯咖啡的時光,啜飲一段在臺灣
用心教學者的耕耘點滴
對教授學生無數的 Tina 老師來說,名字不只是稱呼,而是師生之間情感的印記,對「人」的珍視也成為她教育路上勇敢前行的動力。
挫折重重的英語啟程
回顧求學歷程,Tina 坦言英文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科目。國中以前,她只在先修班學過「26 個字母」;升上國中後,因資源有限,只能死記單字與文法,始終無法融會貫通。
那時,她被分在放牛班,英文老師似乎也打算「放牛吃草」,常規課堂的氣氛相對冷淡,讓她對這個科目更加挫折。
在那個高中聯考大家英文幾乎都考 90、100 的年代,老師只考了69 分,深深打擊了她學英文的信心。
然而,學習不免伴隨挑戰,而人生的轉彎,常在意想不到的時刻悄然出現。
原來背課文也能有所突破
有別於升學掛帥的教育方式,Tina 後來就讀的私立女中更注重生活常規與心靈輔導。
高中的英文課採全英授課,僅有文法用中文解釋。當時的老師 Miss Chang 因此特別關心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讓 Tina 體會到「原來老師也會在乎學生的心情」。
感動之餘,她暗自下定決心:「我要把英文學好,回饋給 Miss Chang!」
當時,她每天到學校湖邊大聲背誦英文課文。有一天,被點名上台時,她發現自己竟然能完整背出,全班的掌聲也讓她深受鼓舞。
除此之外,她也參加學校的英文歌唱比賽、話劇比賽等活動,每天努力練習,漸漸在舞台上找到自信,也深刻體會到「被賦予角色」的重要性。
到了高三,她的英文終於「開竅」,聯考獲得了 77.23 的高分(當時前標成績約為 50 分),並順利考上大學英文系。
多年後,她重返母校為英文老師進行師訓,當年「英文不好的陳同學」成為了能為臺灣英語教學界貢獻良多的 Tina Chen,也讓她敬愛的老師感動落淚。
(圖為 Tina 老師回母校為活動致詞前實景照)
教學開啟的另一段學習旅程
大學時期,Tina 老師一邊家教,一邊在美語補習班任教。因為曾受惠於大量背誦,她放棄傳統「填鴨式」教法,選擇帶學生朗讀課文、解釋意思,並在課堂外舉辦許多活動,創造更多互動,贏得許多學生與家長的信任與喜愛。
雖然課業繁重,但看到學生期待的眼神,她覺得自己在那一刻很有價值。
隨著經驗累積,她決定存錢出國進修,赴美攻讀教育。「比起單純的語言訓練,教育領域的探索讓我更重視師生互動,並認識文化對學習的影響。」
用努力迎來績優的肯定
在擔任補習班教務主任時,老師曾遇過家長質疑:「為什麼火鍋裡的食材,我的孩子用英文說不出來?」這讓她重新思考「生活英文」的重要性,在教學上也變得更貼近學生與家長的需求。
同時,她大量閱讀專業書籍,從語言學到各式教育理論,為自己打下更扎實基礎。她認為:「內容雖然都不輕鬆,但卻是必要的基本功。」
憑著對教學的熱愛與努力不懈,她在任教大學時期頻頻獲得績優教師獎,後來更榮獲「終身績優獎」,這是對她教育熱情最好的肯定。
(圖為 Tina 老師與學生於課堂實景照)
💡 編按:Tina 老師的資歷豐富到筆者不禁感嘆英語教學原來真的有這麼多可能性!
跳出框架,才能在趨勢中不被取代
筆者提及現代老師在教育環境中的各種變化與起伏下常會感到壓力,甚至是無力,也好奇 Tina 的看法。
她認為有些人會用「增進各式能力」來面對,這可能有助於緩解某些壓力,但有時我們應該先跳脫當下情境,告訴自己:「我已經很努力了。」
老師曾因為用心陪伴,讓僅學九個月英文的學生唱完 “An American Tail” 這首有難度的英文歌,師生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教育的考驗不僅於此,面對科技的衝擊,Tina 鼓勵教師培養更好的整合能力,利用 AI 等工具將手邊的各種資源重新整理,找出有效利用的方法並運用在學生身上。
她常常告訴學生,也想送給老師們:「學到的東西還不是你的,直到它真的改變了你。唯有把知識轉化成生命中的一部分,學習才算完成。」
採訪結束時,我才真正明白,這段從「放牛班」到「績優教師」的歷程,是一段跨越挫折、自我突破,並將愛延續在教學路上的故事。
老師用行動證明,學習語言不只是分數的追逐,而是人生中與世界互動的橋樑。
最喜歡採訪中 Tina 老師的一句話:「最重要的,不是你教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因為你,勇敢地走向不同的自己。」
(文中使用圖片為 Tina 老師授權使用)
受訪者簡介|Tina Chen
- 資深兒美教師、師訓講師、課程設計師
- 曾任市立台北大學英語教學系講師
- 美國麻州州立大學教育碩士
採訪者簡介|Lizzy Chen
- Caves Connect 敦煌英語教學資源互動平台編輯
- 國小英語代課教師
- 曾任英語教學書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