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診療室】到底繪本教學有沒有用?

教學診療室一開始以「繪本教學」為題,並非想將繪本與教學綁在一起,而是為了和老師們一起嘗試釐清繪本與教學的關係,希望藉由回覆老師們在 Caves Connect 提出的問題讓大家對使用繪本教語言多一分了解。

在看問題回覆前,先來看看本期動指動指教學小調查的結果吧!(點圖可放大)

Q1. 繪本閱讀跟語言教學有衝突嗎?如有,怎麼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1957年,Theodor Seuss Geisel 為回應枯燥乏味的兒童識字讀本導致識字率低落的議題,僅用了 236 個基礎字詞寫出至今風靡繪本/讀本界的《The Cat in the Hat》,成功證明有限的詞彙搭配有趣的故事與生動的圖畫也可以創作出既娛樂又富教育性的識字書,但同時也模糊了讀本教材與兒童繪本的界線,大家發現讀本除了具備語言學習的功能外,也多了融入人文與美學的可能性,同理,娛樂價值高的繪本只要引導得當,就能成為優質的語言教材。

繪本閱讀跟語言教學並不衝突,但並非完全相容,老師應該要先了解繪本是什麼、種類有哪些,再來選擇何者適用於語言教育。(如果老師們想多了解繪本,可以參考兒童文學研究者彭懿於 2006 年出版的《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

Q2. 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繪本活動時,該注意什麼呢?

任何教學活動的事前準備越充分,進行時就能較為順暢,繪本也不例外。一般我在思考繪本活動設計時會遵循以下的準則:

  1. 訂定明確的課程方向:要教語言、文化、品格、批判思考還是圖像思考?有方向才能精準地選書,決定繪本的用途與使用時機,施行時也能做出較合理的評量。

  2. 選自己有感覺的書:無論方向是什麼,老師不一定會比孩子“更”喜歡選為教材的繪本,但一定要比孩子“先”喜歡上那本書。許多老師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想法,迎合學生的喜好,這樣的作法低估了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真心喜歡一本書是無法掩蓋的,學生受到感召,就會產生好奇,引發學習動機。

  3. 鬆緊兼具的課程設計:設計課程時,我會明確寫下需要緊跟著學生學習過程與成果的部份並設計評量,這樣就不容易陷於毫無憑據地評斷學習成效;同時,我會留些放鬆的環節讓學生發揮創意甚至是無作為,這樣的彈性既可以保留繪本教學的美意,也能以一種減輕壓力的方式提升學習興趣。

  4. 減少或不採用量化評量:選用繪本教學無非是想運用其知識娛樂兼具的特性提升學習動機並豐富教學可能性,如果又走回大量紙筆測驗可說是浪費了一本好繪本。

除了以上四項準則,我同時還會注意說故事的語速、音量的大小、學生座位的安排(須利於看到書中圖案)等以聽者為主的考量。

Q3. 繪本主要希望帶動的是聽力的訓練還是文字的閱讀呢?

可不可以是兩者或更多呢?假設繪本使用目的是教授語言技能,那就要看“讀”繪本的人是誰了。如果是老師對著群體說故事,那聽力的練習必然大於其它技巧,但繪本有時會有較大的文字,近距離的狀態下學生也能看到,搭配說故事時放慢速度,閱讀的練習就會產生。若要加強文字的閱讀,那麼書本的第一讀者必須是學生自己,如果請學生朗讀或重述故事,既是閱讀也能訓練口說,請學生寫下大綱或心得,也算是寫作練習的一種。如前題所說,用繪本教語言最需要的是訂定明確的目標,設計最適合學生的活動。

Q4. 很多繪本教學活動都會藉助電子輔具,例如影片跟音效,這樣好嗎?

因為不確定活動背景與使用的是怎樣的影片與音效,所以很難提出評斷。粗略來說,如果繪本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學會閱讀甚至是喜歡閱讀,那無論哪個階層一開始就輔以電子影音產品,容易讓較靜態的書本失焦,閱讀能力與習慣也無法好好建立。當然,電子輔具並非有害或禁止使用,但應該要先讓學生熟悉文本與閱讀,輔具則可以幫助他們增強印象與練習,比方說:老師搭配繪本裡的故事與圖畫講授自然中「雨」的概念,當學生了解雨的成因與相關語詞之後,老師可以播放像 “Rain, Rain, Go Away” 的童謠影片或歌曲,引導學生唱歌、律動,讓孩子連結雨和生活的關係。

Q5. 以老師的肢體與聲音講述繪本,是我覺得最有師生互動的方式,但是不是大班級就比較不適合?

考量時間與軟硬體的限制,大班級的確不利於師生互動,像是大部分的繪本開數不大,有的甚至會有許多細節藏在圖片當中,需要讀者們細細品味,如果教學主旨強調師生互動,建議還是盡量以小班制進行為佳。

Q6. 我ㄧ直想在國中與高中的班級中導入繪本,主要是希望透過繪本的文字,透過不同風格的插圖讓學生感受語言的溫度,但這目標往往被課內進度延宕著,想請教:

1. 要如何規劃才能夠兩全其美?

坦白說,不太可能兩全其美。這幾年童書繪本與成人繪本的風潮興起,國高中生獨獨巧妙地被排除在繪本潮外不是沒有原因的。1983年,哈佛教育研究院教授 Jeanne Chall 提出兒童學習閱讀可分為兩大部份:learn to read 與 read to learn,前者側重在一到三年級的閱讀技巧教育,後者則是在四到六年級時讓學生應用所學,因此現今的讀本教材、橋樑書,甚至是繪本,多以這兩個年齡段或更小的讀者為設計重心,國高中生則需進階至較艱深的文本與小說。但這樣的閱讀策略針對的是英語為母語的教學環境,在 ESL 或 EFL 的教室裡使用繪本教學,容易產生語言能力跟不上心理成熟度的問題,心智較為成熟的青少年常會認為易讀的讀本與繪本偏幼稚。當然繪本不只是小孩子看的圖文書,許多作品深度不輸成人書籍,但這樣的作品只用來教學或教語言似乎有些大材小用。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建議如果要在國高中嘗試繪本教學的老師可以選用延伸課文主題的繪本內容,讓學生在加深課內學習的同時感受到文字的多元呈現,也可以試著練習圖像思考。

2. 若學生有不理解英文繪本的內容,除了用中文翻譯或解釋,還有更好的作法嗎?

老師不妨依學生程度試試以下三種活動:

  • 給予檢索工具、時間讓學生搜尋不熟悉的詞彙,或是老師直接提供單字,再由學生翻成中文,可以一人翻一頁,或是一組翻幾頁。
  • 將文字挖空,請學生看圖說或寫故事。
  • 僅留文字,讓學生創作畫面。

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文本的詮釋,藉由成為創作者來改變學生讀者只是知識接收者的角色,對繪本內容的理解應該也會有所提升。

使用繪本當然可以是教學的一種方式,但繪本的分類多元,並非所有繪本都可以或應該拿來教學或教語言,繪本的使用與時機甚至是哪些階段該怎麼運用都是一門學問,這篇短文絕對無法完整回答,以上的回覆僅來自我個人平日研究與實驗的心得,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能與諸位老師交流。

 

作者簡介| Freeman Kao

  • 15 年以上國內外英語教學經驗
  • 現任台北市立大學、世新大學英語系講師
  • 專長數位教學、聽說讀寫四技養成與課程設計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