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融入小哉問學堂 03】─ 人權與法治教育議題篇

Why Read This?
和 Caves Connect 過往專業分享不同,此系列更似筆者記錄自身對議題融入教學的好奇,希冀以探究收集到的疑問,提供想法與建議,和老師們有所切磋。

(圖片由筆者提供)

第一篇文章中,曾提及語言教師將議題融入教學時,因為擅長的領域和議題不一定相關,如何有意義地帶入就成為入門障礙。筆者身為樂於挑戰的英語教師,這次的「人權」與「法治」教育議題著實讓我卡關很久,因為可以談的內容很廣、很深,而且越研究越覺得,必須要好好讓教師們能傳達給學生,但如何在有限篇幅中清楚說明呢?本身並非法學或人權專家,在此僅以蒐羅到的問題,搭配個人的研究淺見,提供有興趣開始議題教學的老師們一些想法,期許大家也能開始嘗試。

哪些人權是人們所缺乏的?如何讓學生在乎?

「缺乏」是個很有趣的概念。人會覺得匱乏,必定是因為知道某樣東西是他「應該擁有」或是「可以擁有更多」。理論上,不可能缺少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但在進步的社會中,透過許多人的爭取與時代的演進,「人權」被視為「生而為人即具有的權利」。因此,人們往往在不清楚自己擁有什麼時,就享受著人權帶來的福利,這也會造成不夠了解其內涵與重要性,如果再加上相對侷限的生命經驗,就很難理解為何世界上那麼多人為此奔走與努力。

教學此類議題時,「人權」很容易跟「公平」、「平等」、「權力」等抽象名詞放在一起談論;「難民」、「戰爭」等國際實例又離學生生活太遠,很難感同身受。這時,利用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人權的存續與自己息息相關就成為老師的重要工作。近幾年,有不少繪本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這類看似艱深的議題,會是很好的入門引導。

在 Kate Milner 的 My Name Is Not Refugee (2017) 書中,一名小男孩被告知即將遠離家鄉(但其實媽媽未說明是要逃難),媽媽試著用很和緩的方式讓他了解沿途可能會遇到的境遇。這本書特別的地方是作者 Milner 在媽媽每次說明之後,會在一個小藍框裡提供一個簡短的問句,讓老師(或家長)可以反問學生(或小孩),這樣的反詰可以讓小讀者將難民與自己的生活有了想像的聯結。例如,男孩媽媽說:「We’ll say goodbye to our town. It will be a bit sad but quite exciting too.」,小藍框裡就問讀者:「Do you think you could live in a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water in the taps and no one to pick up the rubbish?」。生於自來水供水覆蓋率超過九成(部分偏鄉與離島仍在建設中)的臺灣,大部分學生其實不會意識到沒有水的不便。

建議在介紹這個故事時,先讓學生想像沒有水的生活,再利用教學活動讓他們實際感受到水源匱乏,並可進一步對難民生活有所感,也較能理解被剝奪居住權的生活樣貌。更深層的意義是期望學生能珍惜所有,包括水電這類看似每天的生活必需。

有「沒有法治」的國家嗎?該如何讓學生了解法治?

「有「沒有法治」的國家嗎?」

聽到這個問題時愣了一下,心裡想:「當然有,還不少呢!只要是『人治』的獨裁國家就沒有所謂的法治喔!」。但仔細消化後,發現問題並不在「有沒有法治」,而是我們不夠了解「法治」這個概念的本質。一般認知的法治,多半是以法律管束人們的行為,這樣一想就會覺得世界各國對人民都有一定的規範,就會產生「每個國家都有法治」的錯覺。對法律相關的討論,筆者一直很感興趣,卻也是最近才比較了解「法治國」的概念,在此簡述自身理解,歡迎老師們更深入研究與指教。所謂的「法治國」(rule of law)是指一個國家在行使政府權力(governmental power)時,目的為保護其公民的權利(rights),並且國家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而非像獨裁國家統治者一樣恣意而為。

臺灣是個很年輕的民主國家,過往習慣於「法制」(rule by law)的威權統治,對於自身的權利與權力不夠了解,也就不懂得爭取,如果想要引導學生更了解法治教育,建議先從對權威提出合理的質疑開始。

Isabel Minhós Martins 與 Bernardo P. Carvalho 的 Don’t Cross the Line! (2016) 書中,一開始就見一名小兵守衛在書面的中間,不分青紅皂白地擋住每個試圖從左邊書頁穿越中線到右邊書頁的人,每次遇到質疑的提問,小兵總說著:「My general reserves the right to keep the page blank, so he can join the story whenever he feels like it.」這樣不合理的解釋,所以左邊書頁擠滿了人,直到一顆紅球滾過了中線,打破了這個不合理的規定。

建議老師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故事,帶領孩子思考生活中遇到的規範立意為何?需不需要修正?為什麼?怎麼修正?藉著這樣的討論,才能理解真正的法治社會下該有的法學樣貌。

 

更多 Freeman Kao 老師的好文分享:

【教學診療室】到底繪本教學有沒有用? 

【教學診療室】如何掌握 PBL 教學關鍵 

【議題融入小哉問學堂 01】─ 海洋與環境教育議題篇

【議題融入小哉問學堂 02】─ 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教育議題篇

 

作者簡介| Freeman Kao

  • 17 年以上國內外英語教學經驗
  • 現任世新大學英語系講師
  • 專長繪本與小說閱讀、聽說讀寫四技養成與課程設計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