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針引線在圖畫與文字之間【可以這樣做】

「深入感受繪本的趣味、透過閱讀繪本練習讀圖」是我設計讀圖活動的兩個目標,本篇將敘述我在英文繪本課用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和賞析的活動。

活動一、運用圖畫所提供的線索預測不認識的字彙或文意

通常解釋新的字彙或講解文意之前,我習慣讓學生自己先根據各種線索猜測不認識的字彙和文意,可用的線索例如上下文、字音、書名、學生既有的文法知識、圖畫等。根據多年在繪本課堂上的觀察,我發現當學生遇到文字上的困難時,便會自然依賴圖畫所提供的線索,雖然從未刻意要學生記誦繪本中的字彙,但總有因圖像讓學生印象深刻而熟記的字,例如每次提到 adventure,大家都會想起湯匙和盤子冒險的畫面,有人記得「他們還去搶劫銀行,結果坐牢,出獄後世界都變的不一樣了」。語言的難度會使得學生比較注意圖畫,當學生專注從圖畫找尋線索理解字意或文意時,意謂他們對圖與文的關係正展開關注與探索。

(The Adventures Of The Dish And The Spoon,  Mini Grey, Red Fox Picture Books)

活動二、觀察在圖畫中看到哪些物件以及賞析討論

研究建議鼓勵學生讀圖時盡量用眼睛看,問他們「你看見了什麼,而非你認為你看到什麼 」(Weeks, 2013)。珍.杜南說「要能充分解讀圖畫,就必須留意眼睛所看到的每一細節 」(「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 P.12),通常我會先問”What did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發表在整本書的圖畫中看到什麼,接著問 “Which page do you like the most? Why?” 或 “Which picture impresses you the most? Why?” 請學生描述他們最喜歡的和印象最深刻的那頁圖畫帶給他們的感受。為了鼓勵大家盡量打開眼睛觀看,我並沒有特別條列觀察重點,而是將觀圖當成遊戲,讓學生不必擔憂是否有標準答案,可以自在地發表。

雖然學生無法說出圖畫的術語名稱,但是他們能夠感受作者(繪者)如何以線條、形狀和顏色表現書中角色的情緒,以 Marcia Brown 的 Stone Soup 為例,全書只有紅、黑、白三色,當我問學生在整本書的圖畫中看到什麼?四年級的 Benjamin 率先說「感覺第一頁三個士兵的背影很沈重,最後一頁三個人在跳舞,和第一頁很不一樣。」,五年級的 Peggy 說「村民的臉看起來都很冷漠」。

此外,學生也能夠從角色的眼神變化察覺其情緒,討論 This Is Not My Hat 的插圖時,三年級的 Samuel 說「大魚的眼睛從閉著到張開到往上看,再到往前,最後又閉起來。」在這本書中,文字的部分只敘述了小魚的台詞,大魚則像默劇演員,從頭到尾,只以眼神演出內心戲,他其實發現帽子被偷了,而且知道是誰偷的,但文字敘述的是小魚認為大魚什麼都不知道,大魚的眼神變化巧妙地帶出這本書文圖相反的趣味。


(This Is Not My Hat, Jon Klassen, Candlewick Pr)

故事情節也影響學生對圖畫的詮釋,例如在 Wanda Gág 的 Millions of Cats 中,由於貓數眾多,難以辨別貓的細微表情,但四年級的 Samuel 說 「貓打架的那一頁(And they began to quarrel.),我覺得有點殘忍,但我覺得總是他們打架的表情就是有些很可愛,有些很恐怖。」

針對同一頁的圖,四年級的 Andrea 也問「看到貓在那裡打架,他們會不會擔心貓受傷?」看不到老夫婦的表情,只看得到背影,反而讓小讀者產生疑問,Andrea 說她喜歡貓,所以如果是她,會很擔心貓受傷。Andrea 的問題和發表反映圖畫的確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而且讀者會以自身的經驗解讀圖畫。 

(Millions of Cats, Wanda Gag, Puffin)

活動三、學生彼此提問、回答

有時我也讓學生彼此提問和回答,這樣的方式似乎更讓學生感到自在,同儕的相互激盪使得討論變得像聊天般輕鬆,當一個小孩提出想法時,他們會更仔細去看圖畫,想證明那個同學說的正確與否,或者找出反證,比老師發問時更踴躍發表,但是老師必須看情況適時將聊談拉回主題引導小孩,引導時老師必須很小心避開影響孩子的想法,必須選擇適當切入點。

以下節錄學生討論 A Sick Day for Amos McGee 的一部分為例,該繪本是 2011 凱迪克(Caldecott Medal)的得獎書,也是繪者 Erin Stead 的第一本創作,全書文字簡潔但圖畫呈現非常多細節,是典型必須細細讀圖才能體會的作品。

(A Sick Day for Amos McGee, Philip C. Stead, / Erin E. Stead, Macmillan Young Listeners)

當我提醒大家這本書暗藏很多細節,首先四年級的 Phoebe 注意到大象坐的椅子,她指著大象和 Amos 下棋那頁的圖問:「為什麼大象可以坐得下那麼小的椅子?」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她的問題,有人說那椅子是不鏽鋼再加鐵再加鋼再加鑽石,硬度最高,外面再包鋁箔紙,再加鐵,然後上面那椅子(指椅面)也是用鑽石,再加鐵再加不鏽鋼做的;我問:「鑽石的硬度很高嗎?」,有三位學生回答:「最高」。然後有人說 “Because it’s a picture book.”,最後五年級的Benjamin說出:「他做反差,他讓大象變大」,有人問「反差是什麼?」Mandy 解釋「反差就是比較映襯那種東西,對比。」Benjamin 補充解釋:「就是你把椅子坐小,感覺大象更大」。小朋友們的相互問答,有些聽起來很天馬行空,但天馬行空中展現了他們正連結既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甚至時事來詮釋圖畫。

(A Sick Day for Amos McGee, Philip C. Stead, / Erin E. Stead, Macmillan Young Listeners)

活動四、看文字畫圖,再讀原書的圖

偶爾我會讓學生先讀故事中文字的部分,請學生根據文意畫圖,Leo Lionni 的 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 是我最常利用進行這個活動的繪本。學生的熱烈發問讓我發現,動手做讓學生在觀圖的時候更仔細更有感,例如五年級的 Nick 注意到作者用的媒材可能是色紙,他說:「他的圖都是不規則形狀,他的(輪廓)像色紙。」四年級的 Samuel 發現小黃和小藍可以重疊,五年級的 Bonnie 注意到作者以抽象的幾何表現具體的物體,她說:「他的筆法很簡單,畫家有時候都會畫這種房子(指很具體的房子),他不是,他就是畫三個點,一個圈圈,很簡單,但是很明亮。」Samuel 也注意到小藍和背景的棕色沒有混色在一起,他問:「老師,我有一個問題耶,這不是一個黃色嘛?那為什麼他混它不會混在一起?」

(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 Leo Lionni, Alfred a Knopf Inc)

 

【完整專題不漏看】

 

作者簡介 │ 黃亦孺

  • 北市大附小英語教師
  • 浪漫的繪本愛好者
  • 具有豐富英語教學和繪本教學經驗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